新華網10月30日電 近日,一位大學生母親寫給東北農業大學校領導的來信在哈爾濱市引起強烈反響,並引發了一場提倡"感恩"教育的高潮。越來越多的人對當前社會"感恩"意識的缺失進行了深入思索。不少有識之士提出,"感恩"教育在當下應成為全社會的必修課。
這位母親在信中寫到,盡管父母為了兒子的成長付出了艱辛和努力,但孩子的心扉卻從來沒有向父母敞開過,有時給他打電話他都很不願接。"他對父母的感情很淡漠……對父母的話置若罔聞……看到他對父母不屑一顧的表情,我不禁潸然淚下……"
這封發自肺腑的來信,讓學校頗為震動,學校確立了開展以"感恩、責任、奮進"為主題的活動,讓全校學生都上一堂感恩課,學會對自己負責,對父母負責,對社會負責,更加懂得回報父母,回報他人,回報社會。
時下,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僅為他們創造了養尊處優的生活條件,更提供了眾星捧月式的生活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下,今天的孩子開始更注重自我的感受,感激、尊重和珍惜似乎成了沒必要的東西。不少學生不但不體諒父母的辛勞,反而無休止地索取,買手機、買電腦、泡網吧、下飯館。在他們眼中,向父母要錢天經地義。溫州市某學校對全校200名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近一半的學生與同齡人在一起時未感到快樂,三成左右的學生會在別人踩了一腳時予以報復。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關系一個民族的未來,如果自私、冷漠、孤僻、只講索取不願奉獻佔了上風,真讓我們為未來捏一把汗。而今天的孩子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究其原因是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周圍的環境,不願用自己的付出回饋他人和社會,說穿了就是"感恩"意識的缺失。
中華民族自古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說法,也有不少感人肺腑的"感恩"故事,曾經熏陶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個個體,時時刻刻受恩於社會,學會回報是情理之中。一味索取而不知給予的人,或受恩於社會卻麻木不仁的人,是社會公德所不能容忍的。我們不難想像,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關心、對身邊的人都不在意,何談今後關心民生、貢獻社會?
感恩意識的缺失,學校教育的空白只是一個方面,家長溺愛縱容是更重要的原因。某地成人節上,一位滿18周歲的學生的成人誓詞竟是"今後,自己的襪子自己洗;爸媽忙時,自己學著給他們做飯……"而這樣的事情,對許多家庭來說已見怪不怪。可以預見,"感恩"教育的路還很漫長。
值得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起"感恩"教育。一些地方政府、學校已意識到開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並付諸實施。在上海,學會"感恩"已寫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中學生守則》;在黑龍江,將從明年開始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內容的"大學生素質教育量化工程";在福州大學,更有學生在"感恩"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下,積極投身到山區和基層崗位工作,將自己對父母、他人和社會的感激與責任,轉化為回報社會、建設祖國的動力。
僅靠政府和教育部門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全社會都應重視"感恩"教育,它也是社會和諧的營養劑。感恩是需要培養的,"感恩"教育應當成為全社會的必修課。學會感恩,並不是要做付出與所得的價值交換,而是要更懂得尊重和珍惜,並從中認識到每個人的社會責任。
知道如何感恩的人,纔是一個真正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