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30日電 一項新的水稻種植技術自1999年以來,已在全省50多個市、縣、農場累計示范推廣560多萬畝,平均單產633公斤,比常規稀植栽培增產26%,總計增收11億餘元。
『投入比傳統栽培法少10%,而單產卻增加230多公斤。』金秋時節,寧安市渤海鎮小米家村百餘戶稻農綻放出開心的笑容,村長褚孝平喜不自禁:『全村多打15萬多公斤稻子,少投入還能多產出,這回真嘗到了科學種田的甜頭!』
褚孝平提到的『科技』是指黑龍江省近幾年試驗推廣的『寒地水稻三超栽培技術』——超級稻種,寬行超稀植栽培,安全超高產。
在『寒地旱育稀植』後,我省水稻栽培技術又獲重大突破,水稻的傳統栽培技術和人們的傳統觀念再次被科技衝擊、震撼。
高產並非靠苗多
同樣一塊稻田,埂邊兒的稻子長得粗壯,分?多,產量高、質量好。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埂邊稻子營養空間大,通透效果好,所受光熱充分……
受『埂邊稻作效應』啟迪,近幾年,東北農業大學、省農業開發辦、省農技推廣總站、省農科院的科技人員聯合攻關:研究『以最少基本苗創建最大超高產群體』。
踏查實地,總結『寒地旱育稀植』經驗,科研人員首先把功夫下在解決進一步『減少植株』上。他們認為,限制我省水稻高質高產的因素之一仍然是:『植株過密,無效分?過多,消耗生長量過大,株型受光態勢較差。』他們用大缽體,定位定粒播種育苗,使秧苗的營養空間擴大二倍以上,然後適期寬行移栽。逐年的試驗,最後在適當擴大株距的同時,把行距定在了36cm 43cm,比目前常規的『寒地旱育稀植』擴大7cm 14cm,這使水稻的營養空間擴大了三至五倍。『埂邊稻作效應』突顯:常規水稻大多在4節後分?,如今開發出1 4節位優勢分?,而且單株秧苗分?平均達20 40個,是常規的2倍;成穗率較常規提高80%,穗粒數達100以上,真正形成了高分?率、高成穗率、高結實率的超高產群體。
水稻並非需多水
『水稻,水多得稻。』囿於傳統栽培技術的稻農種植水稻,不管水稻生長處於什麼時期,均『大水漫灌』。結果,費水,還導致低產。
『水稻並非需多水』,水稻所需的只是『生理用水及左右稻谷產量的生態用水』,除此之外的用水均可為『障礙性用水』。但用多少,怎麼用?寒地水稻三超栽培技術把『水稻與水』的研究推進了一步。科技人員采取『限量用水,全程淺濕,乾循環調控灌水』等措施,改變水稻的生態環境,提高水稻植株冠層的光合性能和根系冠層的吸肥能力,促使水稻健壯、抗病、抗倒。
在『三超』田裡,水稻經常『旱』長———田裡無水,一個生長期裡,水稻要幾次曬田;追肥期到了,水田要曬出裂紋,然後『灌水施肥,裂紋落肥,以水帶氮』,使追肥達深施效果,肥料流失減少,化肥利用率提高16%%。經過幾年的試驗,此種辦法還取得了比常規節水灌溉法再節水50%以上,延長光合作用時間10%,根系面積、活力及強度均提高30%%以上的驚人效果。
新式育苗解決關鍵難題
寒地水稻高產的關鍵還要解決『生育期短、熱量資源差、返青期長』等生長障礙。解決這一問題,以前采取的辦法是:早育苗,早移栽,常規稀植栽培4月中旬育苗,5月中旬插秧。一定條件下,適當早移栽,能相應提高水稻產量,但盲目早移栽就會違背科學。研究表明,早插置秧苗於低溫情況下,水稻因返青時間較長而影響其營養生長及束縛其生產潛能的釋放。『三超』既不違背科學又大膽實踐:將育苗時間再提前10天,而將移栽時間拖後10天,即終霜後移栽。如此科學培育,使水稻真正得到『喬遷之喜』:一方面使秧苗多?壯秧,另一方面又置秧苗於適宜的溫度條件下,迅速返青,分?接高而起,植株健壯生長,分別縮短水稻返青期5天和生長停滯期7天以上,總計延長營養時間20天以上,增加活動積溫200-300度。
『三超』自1999年以來,已在全省50多個市、縣、場累計示范推廣560多萬畝,平均單產633公斤,比常規稀植栽培增產26%,總計增收11億餘元,節約成本1.4億多元,為我省水稻生產再展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