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大慶供水西水源建節約型企業紀實
2005-10-31 13:18:46 來源:大慶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31日電 題:供水公司西水源創建節約型企業紀實

  作為大慶油田的第一座水源,供水公司西水源的榮譽很多、很多:會戰時期百面紅旗單位;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百面紅旗單位、先進集體、先進黨組織;石油管理局『金牌隊』、『標杆黨支部』;黑龍江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盡管時代在變,人員在變,工作條件和生活水平在變,但『西水人』處處精打細算、勤儉節約的作風始終沒有變。近三年來,在供水量逐年下降,生產成本不斷昇高的嚴峻經營形勢下,他們節約各種開支72.4萬元。

  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西水源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徑。在供水公司西水源采訪,記者親身感受到了職工們『點點滴滴降成本,分分角角算效益』的現象在這個企業裡隨處可見。

  油漆用碗量

  發油漆用小碗計算著給,是西水源老站長張忠法的一大創舉。多年來,西水源的各任領導仍然傳承老站長的這種好做法。在西水源,加壓泵、管線、深井上的各種設施,包括地板每年都要進行防腐。現在,站裡要求各班在防腐中刷兩遍能達到防腐效果就可以了。為了杜絕用料上的浪費,在油漆消耗上,每平方米所需的油漆量,都由各班往上報,站裡進行核實後按照面積核算油漆量,然後再用小碗一碗一碗地發到班組。加壓泵內側需要用盤根,過去都是憑感覺,有時絞少了,達不到密封效果;絞多了,剩下的一截就不能再用了。現在加多少、加幾圈都用尺來量,避免了浪費現象。

  用紙論張發

  多年來,一代一代的西水人都是『勤儉持家』的好手。作為一個水源單位,西水源經常要出各種報表,為了避免紙張浪費,運行報表的打印紙一天該用幾張站裡都計算著給。站裡規定,每年只給400張打紙,超了自己想辦法。但有時由於計算機臨時出故障,或是一不小心某個數據弄錯了,這張報表就廢了。吃一塹,長一智。崗位工人覺得機器有點毛病,馬上找來專業人員進行修理。工作中,做到嚴細認真,一絲不苟。責任心一強,浪費現象也就杜絕了。站裡辦公室的消耗品最多,每年都要打印各種匯報材料,由於有嚴格的用紙數量,工作人員在打印材料時,對一些無關緊要,不作留檔的材料,就用已經用過的紙反過來打印。習慣成自然。現在,誰一個月用了多少張紙,用廢了幾張,節省了幾張,都互相監督。班班都有回收箱『西水人』特別會過日子,他們一直堅持著『三個不忘』:工作環境改善了,不忘會戰傳統;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忘乾打壘精神;供水事業發展了,不忘艱苦創業歷程。無論是青工集體分配入廠,還是個別調動入廠,入廠的第一課都是由站領導請來老會戰,在『乾打壘』前講述會戰歷史;在榮譽室內講述西水精神的由來;面對錦旗講述一代代西水人艱苦創業的事跡。在西水源,會戰時的『回收隊』精神,始終在發揚著。記者見到,每個班組都有回收箱,上面貼著『處處厲行節約』的小字,裡面裝的都是平時搶修、日常維護中剩餘的小螺絲、邊角料。在電工班,就連刀閘盒也不扔掉,用來裝各種小物件用。支部書記兼廠長何建英告訴記者,廠大門口的昇降旗杆,就是維修班利用廠內現有的材料和一些邊角料,自己設計、自己制作的。比出去整體購買,節省了700多元。

  掃把掛起來

  查井工日常使用最多的是掃把、抹布和手套。井上潮濕,老鼠又多,如果打掃完衛生,不把掃把掛起來,隨便往牆角一扔,很容易受潮腐爛或是被老鼠磕壞。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查井工杜國仁每查完一口井,就將掃把懸掛在井房裡。他還將用壞了的掃把兩把捆成一把用。一年下來,節約了7把小掃把,4把大掃把。抹布和手套用髒了洗乾淨後再用,每年可以節約材料費72.36元。 平日裡,杜師傅還主動負責起對班裡純淨水的管理,每天早晨上班後把飲水機打開,下班前又將飲水機關閉。通過采取這種節電方法,一年來可以節約230千瓦時電量,折合電費114元。站裡每年都給查井工發新工具袋,但杜師傅卻捨不得用新的,一個工具袋已經修修補補用了5年了。杜師傅說:『也許在大家看來,我所節約的錢數實在很不起眼,但我覺得,只要堅持下去,每個月都節約個七塊八塊的,那麼,到我退休就不是一個小數目了』。

  在抹布的使用上,過去是兩個月用一包,一包154元。現在抹布髒了、或是有油污,不再像以前那樣大手大腳了,而是用他們洗潔精把它洗乾淨後再用。通過這種節約方法,整個站內,兩個月所需抹布的費用僅為80元,比過去節約了材料費用74元。

  純淨水瓶替換玻璃瓶

  過去,化驗員上深井取水樣,拿的都是玻璃瓶子,由於路不好,有時難免磕磕碰碰,打碎幾個,每年都要損失10個左右的瓶子,而一個玻璃瓶子就得10塊錢。一次,化驗員陳麗梅發現站裡每次開完會或是參觀結束後,有好多純淨水瓶被遺棄在一邊,覺得怪可惜的,心想何不用純淨水瓶來裝深井水樣,這樣拿起來方便,還不怕打。於是,從去年開始,她就堅持回收舊的純淨水瓶,替換原有的玻璃瓶。生產副廠長餘海群發現陳麗梅有這『嗜好』,每當小陳不在現場時,也幫她積攢。這樣,一年下來,就可以節約化驗器皿費用100餘元。記者問:『現在一年大約要用多少個純淨水瓶?』『300個』。記者粗略一算,300個純淨水瓶,按一分錢一個算,也就是3塊錢,但陳麗梅卻說『但是我把玻璃瓶錢省下了!』洗潔精和大小饅頭

  在西水源,『人人都是降本之源,處處都有降本之機』。就連最平常不過的就餐過程,也成了職工們降本的點項。以前職工們吃過飯後,大家都習慣由自己倒點洗潔精在池子裡洗碗筷,這樣,50多名就餐職工你倒一點,我倒一點,用不多長時間,一桶洗潔精就沒了。炊事員逯冬利看在眼裡,想在心裡,如果由自己一個人來承擔這項工作,把洗潔精倒在洗布上,就能把所有的碗筷都洗淨,還能減少洗潔精的用量。結果,半年下來,節約了3桶洗潔精。運行班是西水源的龍頭班組,日常用的都是清潔用品。班長張筱芳說:我們大的東西節不了,節約一滴水、一袋洗衣粉還是能夠做到的。過去,女工們清洗用品時,都是用手拿整袋的洗衣粉往裡倒,有時掌握不好,就倒多了。她發現這個問題後,覺得在這裡也有文章可做,就自己花錢到商店買來一個小盒,把洗粉裝在小盒裡,職工在清洗用品時,用小勺一勺一勺地往裡放,徹底杜絕了過去的浪費現象。

  副廠長劉忠華接管後勤工作後,發現每次職工吃完飯後,有的饅頭掰開後就沒人動了,感覺這是一種浪費。於是,下次她再到商場買饅頭時,就一大一小搭配著買。這樣,女職工一個大饅頭吃不了,就可以來個小的;男職工兩個小饅頭不夠吃,就要一大一小。這麼一搭配,餐桌上再也沒有浪費現象了。她還在菜上和湯上作文章,告訴炊事員多數職工愛吃的菜,菜碼就大一點,少數人愛吃的菜,菜碼相對小一點,既讓職工吃飽,也讓職工吃好。

  結束了對西水源的采訪,一個突出的感覺就是,西水源的的確確是勤儉節約的好單位、好標杆,在厲行節約上,職工們就像節約一針一線一樣,讓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該站黨支部書記兼隊長何建英卻說:『歷史發展到今天,西水源的供水量在逐年遞減,單位成本在逐年上昇,而且各種設備、設施在老化,本來我們節約的空間就已經很少,如果不去創造空間,從挖潛增效上作文章,職工腰包裡的錢就會癟下去,企業就會走下坡路。』

  正是基於這種未雨綢繆的思想,西水源總結提煉出了『人人都是降本之源,處處都有降本之機』;『點點滴滴降成本,分分角角算效益』;『浪費的每一滴水有你的責任,節約的每一分錢也有你的貢獻』的理念。是啊,如果人人都把節約資源意識滲透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那麼,13億人將會創造驚人的數字,就會對建設節約型社會做出巨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