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伊春10月31日電 今年,帶嶺碧水中華秋沙鴨自然保護區利用電視監控技術,破解中華秋沙鴨孵化之謎,人工養殖成為可能。
中華秋沙鴨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第三紀冰川期殘留下來的孑遺物種,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7000萬年左右,素有鳥類活化石的美譽,是研究地質變化的活標本。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國際鳥類聯合會已將中華秋沙鴨列入瀕危物種和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中。
2004年經省政府批准,建立了黑龍江帶嶺碧水中華秋沙鴨自然保護區。今年,保護區加大了中華秋沙鴨繁殖的研究力度。技術人員從雌雄鴨交尾到雌鴨在樹洞產卵,利用現代化電視監控系統,記錄分析了孵化全過程,並且同步跟蹤記錄了小鴨出巢過程、入河時間及在水中生活習性、捕食規律,並揭開了鮮為人知的孵化、出飛、活動習性之謎。同時,他們還把迷途的5只小鴨子帶回了保護區進行人工飼養,潛心研究,精心馴養,現已成鴨,從而摸索出中華秋沙鴨繁殖與人工馴養的成功經驗,打破了對中華秋沙鴨關於卵的顏色、數量、孵化、出巢等猜測和傳說。科學地證明了中華秋沙鴨選巢、孵化、小鴨出飛的自然規律,填補了我國研究中華秋沙鴨孵化過程中無資料、無定論的空白,給中華秋沙鴨後續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人工養殖也成為可能。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