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考古40載探尋苦與樂:記黑龍江省文博專家魏正一
2005-11-04 10:07:5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杜懷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年輕時的魏正一在考古工作中。

 杜懷宇翻拍  

         魏正一:1936年出生,黑龍江省文博專家組成員,研究員。1961年蘭州大學畢業,分配到博物館工作。曾負責發掘和修復、裝架恐龍、猛?象、披毛犀、王氏水牛等大型古動物化石骨架13具,現分別陳列在武漢、長春、哈爾濱等地的博物館,曾填補了我國東北地區博物館中這類展品的空白。曾獲省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等多項獎勵,並獲『哈爾濱優秀科普作家』稱號。

  東北網11月4日電 題:考古40載探尋苦與樂:記黑龍江省文博專家魏正一

  3日上午,深秋的暖陽透過窗戶斜照在文博專家魏正一的身上,年近70歲的文博老專家在專心地翻看著有關恐龍的資料書籍,高至天棚的書架上擺滿了有關恐龍、古生物內容的書籍。聽說記者來采訪他,把他作為本報社慶六十年裡的六十個人物之一,他謙虛地說,我做得還很不夠啊!

  1961年,年輕的湖南小伙子魏正一在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畢業後,隨著自己『志願到邊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的豪言壯語被分配到了黑龍江。從那一刻起,他的一生便與黑龍江省的文物事業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魏老上班後第一項任務就是到黑龍江裡去尋找一條大鰉魚拿到博物館裡當標本。在冰天雪地的遜克縣,幾經周折找尋到了這條至今還展出在博物館裡的大鰉魚,同時聽到了遜克附近曾發現過恐龍化石的消息。從那時起,魏正一的名字只要見諸報端,就與化石、恐龍連在一起。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的第一塊恐龍化石就是由他采集回來的,成為黑龍江有『龍』的有力證據。

  早在1977年以前,黑龍江省博物館中生代古動物陳列部分關於恐龍的陳列,還只有一張巨大的恐龍照片,沒有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可供展出。魏正一和他的同事們改變了黑龍江出土『龍』卻沒有『龍』的窘境,裝架了我省第一架巨大恐龍化石。直到現在,回憶起當時在嘉蔭龍骨山發掘恐龍化石的情形,魏正一仍十分興奮。他說,當年從太平林場到漁亮子踏查時,在江畔沙灘上就揀到許多破碎的恐龍化石,發現了好幾個化石層。遺憾的是,接連幾天的漲水,這些化石失蹤了。後來在他負責的二號地點又挖到了化石層,發現了兩顆如拇指大小的奇特牙齒,這便是凶猛的霸王龍的牙齒。那段時日,魏正一在極度的亢奮與繁忙中度過。

  隨後,魏正一和同事們隨著發掘的進行,又有重大發現。他們共挖出恐龍椎體54節,最令人興奮的是,就連椎體上一些伸出的細長骨骼化石都保存十分完好。發掘工作結束後,魏正一在地下室中一蹲就是兩個月,硬是將破碎的恥骨復原。後來,這一架完整的骨骼受到了許多古生物專家的贊賞。

  考古的快樂是瞬間的,而期間的磨礪卻是漫長的。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勘察少不了野外生活、風餐露宿,一把小鏟挖挖刨刨。魏正一經常一年中有多半的時間在外面度過。魏正一從1961年到省博物館開始從事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一晃也有40多年了。黑龍江省曾經裝架的恐龍化石,現在在武漢、長春的博物館中都有,無數的觀眾都能看到人類遠古的生物化石,悉知7000萬年前,腳下的這片土地就有著古老的物種與繁衍的歷史。這對於一個研究人員來說足夠了。

  今年8月6日,黑龍江邊的嘉蔭縣一座嶄新的『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建成剪彩,考古學家魏正一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

  現如今魏正一是我省文史館館員,已經參與了14具各種恐龍骨架組裝。他說:『希望我省再建一處大型的、收集有恐龍、古生物化石等物品的博物館,讓黑龍江的恐龍博物館享譽世界!』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