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1月4日電 近日,記者從哈爾濱心理衛生中心獲悉,該中心年初至今已接診20餘位易性癖患者。該中心主任張聰沛說,類似病例在從前一兩年都很難遇到一個。近期此類患者的迅速增加,一方面說明社會進步人的思想在逐步開放,另一方面說明社會對青少年的性識別教育極其缺乏。
『閨中密友』愛上了他
李剛是哈爾濱市某高校的大學生,鶴崗人。從11歲起,他就開始討厭自己是個男人。『我有兩個很漂亮的姐姐,比我大五六歲。她們很受父母和周圍人的寵愛,我很羡慕她們。』由於對姐姐過於羡慕,李剛越來越厭惡自己的男性身份。在班級裡他很少和男孩子說話,只喜歡和女孩子在一起,慢慢地他更是連與男同學打招呼都感到厭惡,他開始想做女人。
雖然討厭自己的男人身份,但李剛始終覺得這是件很可恥的事情,所以他沒向任何人說過。上大學後,他開始在裡面偷偷地穿女性內衣,幻想自己就是個女人。同時他還在學校交到一個很好的『女朋友』。『她是個特別好的女孩兒,開朗、活潑,還十分善良。我十分喜歡和她在一起,她也一樣。可令我沒想到的是,她將我對她的感情誤會成男女之情,我經常要小心翼翼地回避著她在肢體或言語中的示愛。現在我們相處已經兩年多了,最近她很正式地向我提出確定戀愛關系,為此我十分苦惱。』
母親的脆弱讓她不願做女人
23歲的小雪是個文靜孝順的女孩,在15歲時小雪就開始渴望做一個男人。
小雪是家裡的獨女,兒時的她很受父母的寵愛,可情況在她15歲時發生了變化:父親愛上了另外一個女人。自從有了婚外戀之後,父母常常吵架,瘦弱的母親經常遭到脾氣暴躁的父親的拳打腳踢。每當看到母親無助地蜷縮在角落中哭泣,小雪十分心疼,同時也越來越痛恨這個不負責任的父親。在18歲那年父母再一次發生了激烈的爭吵,這一次父親竟將母親打成重傷。從那時起小雪開始痛恨自己是個女孩子,『如果我是個男孩子,就可以保護母親了,女人實在太脆弱了。』為了讓自己盡早有能力保護母親,小雪放棄了高考,只身來到城市打工,希望用金錢來彌補母親所受的傷害。
青少年亟待加強性角色教育
『造成以上種種現象的原因,並不都是生理因素的影響。』哈爾濱市心理衛生中心主任張聰沛稱,『在對青少年的教育中,除了生理學的教育,從社會化角度,有關方面還應加強性別認知的教育,而目前國內恰好忽視了這一點。』
張聰沛主任一直從事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他注意到,除了先天生理因素外,家庭教育對兒童的性格有很大影響。他說,一些在發廊、酒吧等地方長大的孩子由於經常接觸一些比較中性打扮的人,極容易發生性別上的認知混亂。還有些地方的習俗就是給男孩穿上裙子、起個女孩的名字等當作女孩來撫養,愚昧地以為這樣會好養一點,但研究發現,這樣成長的男孩,後來都有些不正常。
張聰沛舉例稱,『超女』的火熱流行,恰恰反映了中國女孩雙性化的傾向,但這是女孩走向獨立的一種正常反映,是以前中國社會女性所沒有遇到的問題。『6歲到15歲之間是青少年最容易發生性別認知混淆的時期,重男輕女、家庭條件優越等原因,都容易導致孩子在這一時期發生性別認知模糊的現象,此時家長應該及時進行正確引導,否則便很容易出現易性癖的心理問題。』張聰沛認為,現在的青少年性教育恰恰忽視了社會化性角色的教育,如果在家庭、學校教育中,有關方面應有意識地進行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即使孩子早期出現異性化傾向,也很容易在後期的教育中得到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