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8日電 湯原縣依托資源優勢,巧打生態資源效益牌,形成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的獨特發展產業鏈,使生態資源循環經濟變成了聚寶盆,促進了縣域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發展綠色無公害水稻,促進循環生態效益。被譽為『湯原紅旗渠』的引湯工程,經過幾代人的艱辛努力,終於實現了『西水東調』的夢想,引湯修築總乾渠33.8公裡,跨躍了山山水水,把清澈甘甜無污染的湯旺河水引入湯原縣周邊的鄉鎮,使湯原縣迅速發展綠色無公害水稻40萬畝,農民僅此一項增收600萬元。在糧食加工轉化上,他們把眼睛盯在市場上,利用縣內6戶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便利條件,籌措1500萬元資金,新建了3條年加工能力25萬噸國際一流水平的日本佐竹精制米生產線。香蘭米業公司龍頭企業組建後,『湯旺河』牌綠色無污染的精制大米在市場叫響,獲得食品安全標識准入資格和ISO國際質量認證資格,並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放心米』稱號。產品先後打入北京、上海、石家莊等國內15個省、22個城市和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際市場,深受消費者的青睞,一些用戶慕名而來訂購產品。2003年以來,『湯旺河』牌綠色無污染大米已銷售12.5萬噸,實現利稅812萬元。2003年,香蘭米業公司與杭州中谷公司聯姻,合股組建年處理米糠能力3萬噸的湯原縣中谷油脂有限責任公司,利用米糠膨化技術制取油脂,成為與米業公司相配套的精深加工項目。企業投產以來,不但本地的米糠全部消化,而且將周邊市縣、農場納入原料基地范圍,使過去只能做粗飼料的米糠成為重要的工業原料,產業鏈向保健品和醫用品延伸,附加值進一步提高。今年前9個月,該企業生產毛糠油1370噸,糠粕6935噸,實現產值1203萬元。
發展循環經濟,企業農戶雙贏。湯原縣發展40萬畝綠色無公害水稻,水稻加工精制米後,剩餘30萬噸稻草如何變廢為寶?在現有1.5萬噸生產能力的紙業公司,通過技術改造後,生產能力擴大到4萬噸,企業已成為全省最大的新聞紙生產基地,產品暢銷遼寧、吉林、山東省等地市場,深受用戶的歡迎。目前企業消化稻草7萬噸,直接拉動農民增收1400多萬元。今年前9個月,紙業公司實現銷售收入9189萬元,稅金496.9萬元,銷售收入、稅金同比增長72%和70% 。
『一號工程』凱歌高奏。他們把過剩的豆秸、玉米秸綜合開發利用,實現過腹增值、深加工再增值,強力拉動相關產業發展,形成高產高效多元化的產業鏈條。2003年,湯原縣看准乳業在國內外市場走俏的趨勢,積極采取『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與全國500強企業——上海光明乳業集團聯姻。在做大做強乳業發展中,全縣形成全黨抓乳業,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現在全縣已發展奶牛2.2萬頭,加速產業化發展步伐。僅去年,米業、紙業、乳業這三項產業,湯原縣就實現稅收679萬元,拉動百姓增收1.23億元。
發展綠色產業經濟,構築經濟發展戰略大格局。他們以發展綠色無公害食品經濟為出發點,引入香港振華集團在湯原建成年產5萬噸能力的東宏有機肥廠,年可實現利潤1000萬元,稅金300萬元。有機肥進一步起到活化土壤,大幅度降解化肥、農藥殘留在土壤的功效,促進作物早熟高產的作用。當地農副產品生產所需的肥料將完全被綠色生物有機肥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