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地產瓜子哪去了:『中國向日葵之鄉』引出的采訪
2005-11-14 08:58:1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陳鳳鳴 陳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4日電 又到了瓜子飄香的季節。瓜子,一直是北方人喜愛的、難以割捨的零食。但不知何時起,讓我們黑龍江人為之驕傲的地產瓜子在市場上卻看不到蹤影了,取而代之的是內蒙瓜子。如今,不論你到哪個炒貨攤床上買瓜子,攤主都會告訴你:『這可是正宗的內蒙瓜子。』

  作為向日葵種植大省的我們,難道不再種葵花了嗎?

  帶著這個問題,不久前,記者來到我國主要的向日葵生產基地、佔東北葵花種植市場一半以上的我省甘南縣。記者看到,這個向日葵之鄉的耕地裡到處是朵朵葵花,據了解,甘南縣地處世界著名的黑土帶上,土質適宜葵花種植,2000年,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向日葵之鄉』。今年,該縣種植葵花80萬畝,可產優質葵花子1億公斤。

  那麼,是我省的葵花品種不被市場接受嗎?采訪中,記者獲知甘南縣有全國最大的葵花專業研究所,曾成功培育出了『甘葵一號』、『甘葵二號』、『甘葵三號』系列優質品種。2001年,通過檢測,被省農牧漁業廳批准為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基地。2002年,甘南縣生產的『音河牌』葵花子獲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A級綠色標識。據該研究所所長孫為民介紹,幾年來,『甘葵一號』、『甘葵二號』累積推廣面積已達1500萬畝,佔東北及內蒙種植市場的三分之二還多。但是,因為我省葵花產業鏈條不完善,缺少大型炒貨企業,所以,一直以原字號面貌出現在市場上。近年來,每到瓜子收獲時節,來自內蒙、安徽的商人就齊聚甘南縣,僅十幾天的功夫,瓜子就被一搶而空。經加工後,我省的優質瓜子就被裝進了外省企業的口袋裡。據介紹,1998年纔炒出第一鍋瓜子的安徽恰恰集團,去年加工瓜子3萬噸,產值10億元,其中有三分之一是用我省的葵花子。

  采訪中,記者獲悉,幾年來,甘南縣農民靠種植葵花已嘗到了富裕的滋味。音河鎮山灣村農民任軍對記者說,過去他只種了8畝葵花,銷售到村內和鄰村,一公斤還不到2元錢。而今年他種了78畝,產量1.5萬公斤,賣給內蒙古知心仁集團每公斤3元左右;興隆鄉東興村農民任超峰種了34畝『葵花二號』,投入35公斤種子和10袋化肥纔1000元,秋後收了0.55萬公斤葵花子,僅賣種子就收入1.65萬元。今年,該縣種植的80萬畝葵花可創產值2.6億元。但在欣慰的同時,另一組數字又讓記者倍感苦澀:據孫所長介紹,今年原字號瓜子最高價一噸可賣到5000元,經企業加工後,市場零售價每公斤就要二十幾元,一公斤瓜子的毛利近20元。可見,多年來,我省出售原字號瓜子的結果,不但是更多的利潤被外埠企業拿走,同時,我省的產品也被冠上了人家的標簽,我省葵花子的市場競爭力將會越來越弱。

  那麼,用我們自家的瓜子加工出自家的產品,打出自己的品牌,還要多久呢?

 

每到瓜子收獲時節,來自內蒙、安徽的商人就齊聚甘南縣,僅十幾天的工夫,瓜子就被一搶而空。

 

『中國向日葵之鄉』甘南縣今年收獲優質葵花子1億公斤。圖為農民在收割葵花。 康勝 攝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