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4日電 題:四十四載『癡』油路:記大慶油田公司總經理助理王啟民
年近古稀的王啟民仍然很忙,三天裡記者打了幾十個電話,都沒追上他忙碌的腳步:接待客人、主持會議、在勘探現場……
1961年,從北京石油學院畢業後,年輕的王啟民來到冰天雪地的大慶油田會戰工地。上世紀60年代,王啟民對當時『溫和注水』、『均衡開采』發起了挑戰,他的設想得到了油田領導有力的支持,並讓他和他的伙伴們在一口含水已達到60%%多、日產量由60噸下降到30噸的油井上開始了實驗。王啟民成功了,他的『非均質』理論全面提高了大慶油田產量,闖出了一條中國人自己的油田注水新路。
上世紀70年代,王啟民和他的伙伴們在一塊9平方公裡的實驗區上,一蹲就是十年。終於,千米以下地層的油氣水動態規律在王啟民的手中降服了。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5030萬噸,原定的目標提前5年實現,他主持進行的『分層開采、接替穩產』開發試驗,使水驅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
上世紀90年代,在大慶第15個年產5000萬噸來到的時候,大慶油田已進入開發後期高含水階段,油田綜合含水已高達90%,儲采結構嚴重失調,成本攀昇和效益下降矛盾突出,油田開發難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對於油田二次創業的艱難,王啟民近年來經常用形象的比喻警示大家:『油田綜合含水達到90%,就好比人被水淹到了脖子,含水達到95%相當於淹到了鼻子,含水達到98%就要遭受滅頂之災!』王啟民和大家開始了一場被稱為『穩油控水』的科技大會戰,他是指揮官又是戰斗員。長期的積累和創新的精神因子讓王啟民提出了『三分一優』的科技手法並付諸實施。1995年,『穩油控水』從概念走向了應用,其後的5年間,油田增產610.6萬噸,又一個禁區被突破了。
進入新世紀,王啟民又開始為創建『百年油田』殫精竭慮,他說,大慶油田作為我國重要的石油生產基地,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進程中,要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以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為振興東北乃至我國石油工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在資源勘探上,追求探明率最大;在油田開發上,追求采收率最高。他認為從1959年算起到2059年,大慶成為『百年油田』是完全有可能的。他這樣佐證自己的信心:第一,利用技術創新和科學進步,盡可能延長油田開采時間;第二,產業多元化,逐步擴大的石化工業可以獲得比原油開采更高的附加值,且受資源限制程度較輕;第三,中石油在海外的很多投資,都要征調大慶的專業人纔,因為大慶的勘探、開采技術在全國、在世界上都算得上是領先的,擁有寶貴的人纔最為關鍵。
1997年1月,王啟民被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黨組授予『新時期鐵人』榮譽稱號。也就從那時起,他開始和本報結緣。當時,本報曾連續推出長篇通訊,詳細地介紹了他的感人故事。因為他當時工作很忙,只安排了一個半小時接受省市媒體聯合采訪。采訪結束後,本報記者半夜時又追到他的辦公室,挖出了諸多細節。『省報的報道真實感人,省報記者工作作風更是嚴謹認真。』從那以後,本報更是多次關注這位『新時期鐵人』。
『誰說中國人靠自己的力量開發不了這麼復雜的大油田!我們就是要敢為天下先!』有科技作後盾,王啟民的豪邁裡底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