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6日電 每天收購1200噸鮮奶,價值205萬元;每天銷售800噸鮮蛋,價值400萬元。僅雙城雀巢公司、新勝蛋禽批發大市場這兩個龍頭企業,就讓雙城市農民日進現金600多萬元。
引進一個龍頭企業,帶活一片產業,富裕一方農民。雙城市委書記李學良說:『雙城市農村65%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農民65%的收入來自農業產業化,財政收入的65%來自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稅收。』
300萬畝耕地,年生產30多億斤糧食。這本是雙城僅有的資源,『植根於種、拓展於養、深化於加』也因此成為雙城持之以恆的經濟發展模式。1990年引進的雀巢公司,使雙城奶牛存欄數由兩萬頭增加到目前的20萬頭,全市近1/3的農戶從事奶牛養殖。名列全國第二的新勝蛋禽批發大市場,日銷售鮮雞蛋800多噸,帶動全市蛋雞飼養量超過3000萬只。僅奶牛和蛋雞兩個養殖項目,就轉化了雙城糧食總產量的70%。畜牧業過腹增值,使雙城市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509元,佔全部收入的65%。畜產品加工增值,使雙城財政收入連年增長,去年達到6億多元,僅雙城雀巢公司就納稅3.3億元。
20多年前,雙城市生豬存欄就達到了百萬頭,卻一直沒有形成產業化。生豬產業化終於在今年初現曙光,大眾雨潤在雙城投資建廠,年屠宰量達150萬頭;同時引進的清真園食品,年屠宰肉牛30萬頭及百萬只肉雞。兩個項目的建成將使雙城形成『牛雞豬』完整的產業化鏈條。
雙城農民坐地日進600萬元,三個65%來自農業產業化。這些數字是實實在在的,是鼓舞人心的。雙城除了300萬畝耕地,沒有其他資源,原來只能走一條糧食生產的『獨木橋』;邁上農業產業化這條路後,他們就走上了一條陽關大道。
農業是一個弱質產業。『種』、『養』若不與『加』聯姻,想走出『原字號』怪圈是不可能的。
雙城產業化道路經歷了20年的風風雨雨,可見好『經』必須堅持念到底。
雙城農業產業化的基礎是糧食。即將投入生產的『菊花味精』,年加工玉米23萬噸,相當於雙城市玉米總產量的1/4;即將落戶的4萬噸酒精項目,同樣需要數億公斤玉米。雙城市市長裴君說,雙城必須用3至5年時間,使糧食總產提高5億公斤,達到20億公斤,纔能保證全市畜牧業生產及糧食加工企業的需求。
從全省的南大門蘭棱鎮到毗鄰哈市的新興鄉,一批巍峨壯觀的廠房拔地而起。這些引進的企業都擁有『全國500強企業』、『全國名牌產品』或『全國馳名商標』。這批企業的引進,每年將生產10萬噸氨基酸、10萬噸調味品、10萬噸肉制品、6萬噸白酒、5萬噸蛋白粉、4萬噸乳制品和23萬噸飲品,使雙城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