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1月16日電 日前,動力區大慶路街道辦從親民超市挑選27件新棉衣,送到旭昇小學的農民工子弟手中。這只是動力區『親民工程』的一個縮影,從2002年開始,扶危助困的『親民工程』啟動,三年來,扶貧工作不僅『輸血』而且『造血』,成功將貧困解決在社區。
近年來,動力全區下崗失業人員達3萬餘人。2002年,動力區啟動了以『親民送溫暖、愛民辦實事、助民解難題、安民保平安、利民奔小康』為主題的親民工程,區各職能部門聯手構築起六大救助平臺。
區、街道和社區建立了三級勞動保障平臺。區政府投資200萬元建立了區勞動保障服務中心,13個街鎮和43個社區全部建立了勞動保障事務所、服務站。三級勞動保障平臺隨時公布就業信息,開展就業培訓,並對就業困難的『4050』人員,由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安置他們就業。僅今年,該區為221名下崗失業人員發放小額貸款442萬元,安置下崗失業人員8817餘人。
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平臺。對城鎮人均月收入低於200元、農村人均年收入低於800元的貧困人口進行分類動態管理,凡符合條件的困難人口均實現了應保盡保。全區2.1萬名低保對象按期足額獲得了基本生活保障金。
建立了殘疾人救助平臺。區殘疾人康復中心面向殘疾人免費開放,全區8000餘名殘疾人中,2/3有勞動能力的都得到就業安置,1745名需要救助的困難殘疾人通過『結對子』等辦法,得到社會各界志願者的幫助。
建立了孤困兒童救助平臺。動力區建立了愛心助學專項基金,區教育局與74所學校簽訂了『保證不讓一個孩子失學』的責任狀,全區1000多名面臨失學的孤困兒童得到了就學保障。
建成優撫對象幫扶平臺。發動社會各方面力量,為傷殘軍人等優撫對象解決實際問題,幫助95名優撫對象解決了住房難題,農村優撫對象全部住上了磚瓦房。
300萬元的親民救助基金設立了貧困群眾救助平臺,各街道辦事處建立了10個老年之家服務中心,60多個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助老服務機構,在21個社區建立了星光老年服務站,總面積已達7000多平方米。截至目前,轄區內的低保對象可根據實際需要,隨時到親民超市領取衣被和米面油等救助物資,2萬多名貧困群眾都能得到及時救助。
此外,該區今年還啟動實施了3項惠民措施。對全區城鄉最低生活保障人員中的單純性肺結核患者實行全額醫療救助;對區內貧困的先天性脣裂患者實行全額醫療救助;為全區1200名未參加校園平安保險的貧困學生繳納保險金,使這些學生在受傷或患病時能夠獲得必要的醫療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