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7日電 初冬時節,寒意襲人,而在佳木斯大學,一場關於延安精神的討論卻燃起了學子們的熱情:延安精神離我們並不遙遠,艱苦奮斗,獻身祖國仍然是我們的追求。佳木斯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張少傑說:『作為一所始創於革命戰爭時期延安的高校,我們始終堅持用延安精神教育和鼓勵學生到基層去,到祖國建設需要的地方去。』
1947年,一部分從延安北遷的乾部在號稱東北小延安的佳木斯市成立了合江軍分區衛生乾部學校,成為佳木斯大學的前身。雖然面臨學校不在省級中心城市、區域經濟滯後、人纔大量外流、經濟狀況窘困等諸多不利因素,但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奮斗,佳大人秉承延安精神,並汲取北大荒精神和行知精神的精華,造就了青松傲雪的品格和『艱苦創業、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奮發有為』的佳木斯大學精神,也造就了一支素質較高、不懼困難、知難而上、無私奉獻的教師和管理乾部隊伍,把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學校建設成為學科門類最多、規模較大、實力較為雄厚的省屬重點建設的地方綜合大學。
大學黨委始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堅持教學中心地位不動搖,將有限的資金重點投到師資培養、基礎設施建設和教學條件改善方面,實施了人纔培養的『1511』工程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的『四重』建設,佳大人對此全力支持,沒有抱怨,反而認為『個人得失不算什麼,事業興旺是我們的追求,更是今後生存和可持續性發展的保障』。隨著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學校招生規模擴大,教學任務越來越重,在各高校紛紛實施數額可觀的津貼制度情況下,雖然佳大教師收入較低,管理乾部也沒有任何津貼,但佳大人能甘於淡泊、耐得住暫時的清貧,仍一如既往地為佳大的發展建設貢獻著青春和汗水。就憑著在長期艱苦條件下,從事教學和科研所鍛煉出來的意志和經驗,廣大教師按著大學的要求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在長期勤儉辦學、艱苦創業的環境條件下,廣大教師的奉獻精神對學生的品德修養和能力培育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們『親其師,信其道』,在讀書期間就普遍養成了勤儉耐勞的操守,誠朴寬厚的品格,刻苦鑽研的精神。醫學專業的學生在當時教學條件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努力拼搏,積極參加衛生部舉辦的全國業務統考,並取得了名列前茅的好成績。這種刻苦好學的精神也使他們在畢業後很快適應基層工作,做到了『下得去、留得住』,長期為地方服務,並能脫穎而出奠定了思想基礎。該校畢業生、哈藥集團總經理姜林奎說:『盡管當時辦學條件十分艱苦,但大學造就了我們不畏艱難、腳踏實地的實乾精神,不甘人後、自強不息的拼博精神,艱苦創業、吃苦耐勞的刻苦精神,以及團結協作、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使我們終生受益。』
在佳木斯大學,新生一入學接受的就是革命傳統教育。他們將培養學得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應用型人纔作為自己的定位。『我1977年從佳木斯醫學院畢業來到新發鎮醫院,就沒想過要離開。在學校形成的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的精神使我終生受益。我就是要在基層做出一番事業。』這是哈爾濱市道裡區新發鎮醫院院長戰勝軍的人生目標。像戰勝軍這樣紮根黑土地的新『北大荒人』,在佳木斯大學的畢業生中還有許多。佳木斯大學的大量畢業生活躍在黑龍江省醫療衛生、工礦企業、文教、科研、黨政機關等各個領域,多數成為骨乾力量。以『哈醫藥』為龍頭的『北藥經濟』企業中,大部分管理和技術人員出自該校的藥學和制藥工程專業。在三江地區的教育界,特別是各中學,絕大多數的教學骨乾都是佳大的畢業生,有的單位該校畢業生甚至達到職工總數的1/2左右;在哈、齊、牡、佳及大慶等許多國有大中型企業中,許多技術骨乾也都是佳大的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