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瑞玲:1932年生,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現任黑龍江東北亞經濟技術研究會理事長,哈爾濱市委市政府專家顧問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太平洋學會理事。曾任黑龍江省政府中俄科技合作諮詢委員會副主任、省政府專家顧問委員會宏觀經濟專家組組長。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科研特殊津貼。
東北網11月17電 題:從『教改之先到科研之巔』:訪哈工大經濟學教授彭瑞玲
為了采訪彭瑞玲教授,記者數次聯系有關人士,得到答復都是:『為一個課題,去北京還沒有回來。』近日,這位年已73歲、退休8年的老人帶著從清華大學和自己的老師那裡獲得的關於亞麻開發問題的豐厚收獲回到家中。
這是一位走過曲折人生之路的奇異女性:她原本學理,卻轉而從文;不想從教,卻在21歲時站到了講臺上;在60歲以前,她成為『教改之先』;在60歲以後,她又登上了『科研之巔』。她是北京人,為了事業在黑龍江度過了與共和國同齡的歲月,書寫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1949年,17歲的彭瑞玲來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工企自動化專業讀書,她的志向是學理工、搞科研。可是,由於『各大院校缺少馬列主義教員』,1951年,已是黨員的她被破例保送去了中國人民大學就讀政治經濟學,鑽研起《資本論》。兩年後,21歲的她回到哈工大站到了講臺上,這一站就是幾十年。教書育人,年輕的她很快衝到了隊伍的前列———經濟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社科部主任,黑龍江省高等學校政治課教學研究會主任的擔子陸續落在她的肩上。她多次參與編寫全國高校政治課教材。1986年,由彭瑞玲教授主編的《當代青年若乾遺留問題新探》,被稱為『使我省高校政治課教學出現了「有的放矢教書、生動活潑育人」的嶄新局面』,該書得到中宣部、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彭瑞玲一度被教育界人士稱為『教改之先』。1987年10月,全國政治思想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彭瑞玲成為全國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
搞教學,她成為『教改之先』;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她又逐漸登上了『科研之巔』,被業界譽為女能人。
1991年,她創辦黑龍江東北亞經濟技術研究會;1992年,彭瑞玲較早地提出《把對獨聯體的技術貿易擺在突出位置上》,《新華社內參》和專供部長級乾部參閱的《動態清樣》都進行了刊登。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彭瑞玲承接完成了國家『八五』重點課題《技術引進與技術外向化》,緊接著她又承接了『九五』重點課題《技術引進與農村經濟振興》和國家航天部重點課題《工業機器人發展戰略》、國家科委重點課題《黑龍江流域國際經濟區域經濟技術合作研究》。1995年,她又在有美、日、俄、韓等多國參加、於日本新潟召開的『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論壇』上代表中方作了基調報告。
翻開彭教授書櫃裡近幾年的獲獎證書,但見自2000年以來,省及哈爾濱市的『優秀諮詢建議獎』年年不落。今年初,彭教授的《將打造『亞麻名城』列入哈市『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又受到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杜宇新的批示:『可考慮將亞麻開發列入規劃』。
由於多種原因,彭瑞玲在黑龍江東北亞經濟技術研究會等崗位的擔子仍不能卸任。如今已73歲的她仍然精神矍鑠,大有『老驥伏櫪,志在千裡』之勢。
豁達平和的彭瑞玲教授。 蔣國紅 攝
1949彭瑞玲(前排中)去哈工大讀預科前與同學合影。蔣國紅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