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8日電 許多市民認為,為了吸引消費者,很多大型超市都將小商品,尤其是一些特價促銷商品的價格精確到了『分』的做法是一種變相『揩油』行為。
據齊女士講,她在一家超市購物時發現,超市內20多種商品價格被精確到『分』,很多特價商品的價格則被精確到9分,如『5.99元』、『16.99元』等。她當天買了淨重1昇的光明香濃奶,售價為4.85元;淨重757克的怡達南北雜果罐頭,售價為9.35元;淨重500克的精制鹽,售價為0.95元,總計價格應為15.15元,而超市卻收了15.2元,多收了5分錢。『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超市看似便宜的商品,價格都會精確到「分」,而且幾乎都精確到了5分和9分上,沒有尾數在5分錢以下的商品。而與此相對應的則是,出口結賬時,收銀員都是自動「四捨五入」,只要尾數在5分錢以上,如果消費者不主動索要,超市都是自主入到「角」,不找零分錢。』市民齊女士講述了她在超市購物後總結出的結論,這就是說,定價到『分』的商品結賬時幾乎都被『入』了,而沒有被『捨』的。
對此,哈爾濱商業大學經濟學院趙德海院長稱,作為商家的超市,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獲取最大利益。在收款和定價上采取這種『四捨五入』的方式,也是為自身利益考慮的。超市將商品的價格尾數定在『9』,是一種定價策略,除非消費者同時購買6件這樣的商品,纔可能讓總價格的尾數降到4。此時消費者雖然得到了抹零的機會,但是超市從這6樣商品中獲得的利潤肯定高於抹掉的4分錢。而價格尾數定在『5』時,消費者雖然有50%被『入』的幾率,而被捨的機會卻是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