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文化如水:談城鄉建設中的文化力提昇
2005-11-21 10:40:3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小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1日電 題:文化如水:談城鄉建設中的文化力提昇主持人:本報記者王小平

  座談參與者: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王雅林

  記者:我們現在強調要把城鄉文化建設擺上更加突出位置,請您談談城鄉文化建設的地位和作用。

  王雅林:從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視角看,文化是城鄉建設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按照十六屆五中全會的精神,『十一五』期間我們要開創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在內的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在這『四個建設』中,經濟建設是基礎,政治建設是保證,社會建設是承托,而文化建設是靈魂。與時俱進的先進文化既是民族之魂,也是每個城市和鄉村發展之魂。城市是人類文明的中心地區,面向21世紀的城市應是『文化立市』和具有很高文化品位的城市。十六屆五中全會重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而培養新型農民和打造鄉風文明的新型農村建設任務,離不開文化建設的作用,因而文化也是農村發展之魂。正是城鄉文化的發展與繁榮纔構成中華民族偉大文化復興的根基。

  文化在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發展中的地位來自於她的功能。人們常說21世紀人類進入了知識時代,實際上也必然進入文化時代。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發展由『硬實力』和『軟實力』組成,而文化就是重要的軟實力,沒有文化這種軟實力就形不成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因而有的國外學者提出了『文化力』、『文化生產力』的概念。『文化力』即創造、生產、傳播、融會文化產品和提供文化服務,以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生活質量和發展的社會能力,這種文化力在精神世界領域則起著陶冶人、激勵人、慰藉人,增強人們內心世界的豐富感,營造人的精神上的安寧感和幸福感的作用。因而『文化力』又被詮解為『國民總魅力度』或『國民總文化力』(GNC)。正因為如此,文化在城鄉發展中總是與創造力、活力、魅力連在一起的。我們搞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從本質上看都是要提昇其發展的文明程度,提高文化含量和『精氣神』。如果物質豐富了,精神卻貧乏,是不能稱得上是『全面小康』的。

  記者:文化部長孫家正在美國舉辦『中國文化節』期間做的講演中有一句話:『文化如水』。您怎麼理解?

  王雅林:文化其力量、其魅力都來自於一個如水的『柔』字,她在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中發揮著教育、啟迪、審美的功能。在『四個建設』中,文化建設的功能往往是通過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之中加以體現的,文化的這種發揮功能的方式往往會使人們忽視她的存在,但反過來當我們重視文化建設的時候又必須把握文化發揮功能的這一特點,從而有效地實現用先進的文化鼓舞人、激勵人的目標。

  記者:在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建設邊疆文化大省,發展城鄉文化,黑龍江最迫切要做的是什麼?

  王雅林:搞好我省城鄉的文化建設是一大系統工程,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政策以及加強文化市場管理等等。這裡主要強調以下幾點:第一,處理好『小文化』和『大文化』的關系,在走向世界的開放中培育具有民族特點的地域文化。一種優良文化的生長離不開『在地化』的文化傳統,我省在近代以來的開發與建設中,在統一的中華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地方文化風貌和文化優長,需要珍視、呵護和培育;同時作為晚開發地區,我省的文化底蘊還不夠厚重,不夠精致,缺少理性精神的陶冶,這又需要在開放中去粗取精,昇揚改造。

  記者:我省的文化底蘊還不夠厚重和精致的原因在哪裡?應該怎樣昇揚改造?

  王雅林:黑龍江的文化是在自然經濟的小農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農業文明的淵源和底色,缺少工業文明時代的理性的陶冶,因而不夠精細。在勇於和善於學習國內先進地區和世界先進文化的過程中,把全球化和在地化辯正統一,提昇地域文化的文明水平,使之同世界先進文明接軌,創造出絢麗多彩的先進文化。第二,文化產業是以滿足人們的健康的文化需要為對象的產業。它要使人們在文化消費中產生愉悅的心理體驗和精神享受並從中學習知識、從事文化與技藝的創造、豐富個性、體驗人生和煥發審美情操,這表明文化產業是同人們的自我實現和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產業形式。文化的發展必須借助市場,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但不能僅僅把文化視為賺錢的工具,它的經濟效應要在滿足人們健康的精神文化需要中加以實現,脫離其社會文化功能而單純追求贏利目標,勢必使文化生產低迷化。文化是一種公共用品,具有公益性,所以我們要實現文化事業發展和文化產業發展之間的平衡,加強對文化的社會管理。第三,堅持『以人為本』和社會公平原則。文化的發展要堅持努力服務於人民和體現大多數人受益的原則,傾聽並回應大眾對於人文關懷的呼喚,為他們創造美好的精神家園和有助於形成積極健康、和諧優雅、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特別是要采取相應的社會政策,使社會弱勢群體也能享受社會的文化成果,實現社會公正,從而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生命質量。

  記者:您為什麼著重提出關注弱勢群體的文化生活?

  王雅林:目前存在的物質收入水平上的弱勢群體在文化權利的實現上也體現為弱勢,這會產生很多社會問題,並最終不利於全民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穩定。因此,應該通過相應的社會政策加以解決。比如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注意扶持非贏利性的文化產業,提供免費服務場所並對老年人、殘疾人以及下崗職工提供特殊的服務和收費政策等等。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