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東北春小麥育種之父 :訪小麥生態育種專家肖步陽
2005-11-22 11:15:2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肖步陽,小麥生態育種專家。他首先提出運用生態學觀點選育品種的整套做法,先後育成了適合黑龍江省和內蒙古東部地區不同生態條件下種植的一大批『克字號』優良春小麥品種,其中『克豐3號』、『新克旱9號』最大種植面積均在1000萬畝以上,為發展我國春小麥生產和商品糧基地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曾多次當選省勞動模范,省、全國人大代表。獲黑龍江省科技優秀成果獎、農牧漁業部農業技術改進一等獎,國家發明二等獎等諸多獎項。

  東北網11月22日電 黑龍江日報的老讀者對肖步陽這個名字並不陌生。肖步陽畢生與小麥育種結下了不解之緣,被稱為東北春小麥育種之父,培育出目前遍布東北的『克字號』優良春小麥品種50餘個,為東北小麥解決了抗病、適應性強、產量穩定三大課題,從而改寫了東北小麥的歷史,為農民帶來豐收希望。這些優良品種累計種植面積10億畝,使東北春麥區40餘年中品種更新換代三次,創造經濟效益200多億人民幣。人民日報、黑龍江日報曾多次報道。

  1948年8月,肖步陽從東北科學院農林系結業後被分配到克山農事試驗場工作。這一年,小麥鏽病大流行,一路所見,麥田枯黃,幾乎顆粒不收,當地農民只好忍痛放火燒掉。這種情況堅定了他搞抗稈鏽病為中心的小麥育種工作的決心。他一邊重新搜集農家品種和國外種質資源,一邊整理日偽遺留下來的雜種後代,他選用北美品種與當地農家品種的改良品系配制了一批雜交組合,使北美品種的抗鏽性和本地品種的豐產性及適應性結合起來,培育出苗期抗旱、後期較耐濕、適應性較強、高抗稈鏽病、穗大豐產,比對照品種增產15%以上的『克強』和『克壯』兩個新品系,推廣後對控制小麥稈鏽病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兩個品種在黑龍江省、吉林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種植,最大推廣面積達750萬畝,約佔當時小麥種植面積的1/2。

  黑龍江多年來東澇西旱,為使小麥適應不同地區的生長條件,肖步陽又探索培育不同類型的品種。他帶著問題學習遺傳學、良種學、進化論和生態學,心血和汗水凝聚形成體現小麥品種特性與其環境條件相統一的生態育種觀點。他開展多親本階梯雜交。前後利用10個親本,花了9年時間,經過11次雜交纔完成組合配制,又經過4年的連續個體選擇而育成的『克群』『克全』,很快成為黑龍江省北部地區的當家品種。

  肖步陽開拓的小麥生態育種又一次取得了成功。正當『克字』號品種開始在生產上嶄露頭角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他成為『反動學術權威』被調離了研究室,到農場監督勞動。為了能夠接近堆放在倉庫中無人過問的小麥材料,他主動要求看管溫室,在夜深人靜時悄悄地工作。然而,整理就緒的材料被造反派收走了,幸而有一小批珍貴的材料被保留下來,這使肖步陽喜出望外。後來,就是從這個雜交組合選育出了前期抗旱、後期耐濕,抗多種病害,對肥水要求不嚴的新品種『克豐2號』,獲農牧漁業部農業技術改進一等獎。上個世紀80年代,該品種在北部地區推廣種植每年達400萬畝,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

  經過肖步陽等一批小麥育種專家20餘年努力,小麥成為畝產千斤的鐵杆莊稼,解決了黑龍江人能吃上地產麥的問題,1984年,黑龍江小麥產量登上45億公斤臺階。

  95歲的肖步陽老人有一個長壽秘訣,進入麥田便可『入境』,聽不到看不見世間閑雜事,只能感受到植物的語言和信息。

責任編輯:朱丹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