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專家解說地震防護
2005-11-23 07:30:3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郭銘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11月23日電 記者近日就防震減災方面需要了解的一些問題;采訪了省地震局地震預報與火山研究中心主任趙誼博士。

  趙誼說,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級來表示。震級每增加一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則增大30倍左右。如果發生地震,應該在第一時間裡進行自救互救。是跑是躲不要猶豫:一次地震,從感覺到震動到房倒屋塌,通常只有十幾秒鍾的時間。在這十幾秒鍾的時間內,無論你是跑出去還是就地躲避,都要迅速采取措施,不要猶豫,以免在猶豫中喪失生存的機會。以往的地震經驗告訴我們,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避震中較好的辦法。這種辦法尤其比較適合處在樓房內或人多的場所的人。

  隨後,記者來到省地震局監測中心,這裡的監測儀器正進行有序地監測工作。記者看到監測儀器上顯示的波段穩定,無任何異常。省地震監測中心副主任王曉峰告訴記者,黑龍江省數字地震臺網包括8個子臺;一個臺網中心,監測全省大部分地區。從目前監測儀器顯示的結果看來,一切都很正常。

  省地震局專家還說,避震時要保護好頭部、、頸部、眼睛、口、鼻等身體重要部位。躲避時要低頭,並用手護住頭部,有可能時,可用身邊的物品,如書包、被褥等頂在頭上;要防止灰土、毒氣等侵入口鼻,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有的地震震前的瞬間會出現地光、地聲、初期震動等現象,這些現象被稱為預警現象。在這短暫的自然預警時間內,采取合理的避震方法,安全脫險的成功率會大大增加。在室外;安全的地方是遠離建築物的空地;在室內,房屋倒塌後能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往往是人們得以幸存的相對安全的地點;也是我們常說的避震空間。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