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新京報:從哈爾濱停水事件中學會『未雨綢繆』
2005-11-24 01:13:09 來源:新京報網絡版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4日電 據新京報報道,昨日是哈爾濱市政府公告停水的第一天,新華社記者走訪發現,『市民生活正常,心態平穩』,而此前因為部分市民集中購買飲用水導致飲用水價格上漲的情況已經不再,飲用水價格基本回落到停水公告發布前的水平。

  這讓連日來關心哈爾濱停水的人們稍稍松了口氣。只要市場穩定、民心穩定,這場公共危機的化解應該不是問題。現在回頭看這件事,從當初的傳言、部分市民的恐慌,到現在的基本穩定,幾天來事件的演變過程還是能給所有的城市管理者帶來啟示。

  嚴格來說,這次停水事件並不是一場『突發性』的公共危機。且不說中石油吉化公司發生爆炸是在11月13日,根據黑龍江省環保局新聞發言人李平在黑龍江省政府昨日下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的介紹,早在20日7時,在吉林界內的第二松花江匯入黑龍江省界第一個監測斷面即肇源斷面時就開始檢出苯超標,『表明可能污染帶前鋒已達黑龍江省』———如果吉化公司發生爆炸就能引起下游各城市的高度警惕和防范,應對的時間應該說是相當充裕的。遺憾的是,在這樣的情況下,21日哈爾濱市民得到的停水原因還是『要對城市供水管網進行檢修』,到了22日准確的信息纔傳達到市民那裡。

  自從經過2003年的SARS一役,以國家頒布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為標志,在第一時間公布公共危機的相關信息已經作為一個制度被固定下來,這一精神被沿襲到剛剛為重點防控禽流感而頒布的《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只有讓公眾了解全部信息,在政府部門和公眾之間建立互信機制,化解公共危機纔有了可靠的基礎和動力。

  我們注意到,即使到現在,關於此次停水事件的原因仍然用了『可能污染』字樣。沒有十拿九穩的結論,擔心會造成社會波動,這些或許是城市管理者沒有及時公布真實信息的原因之一。

  這讓我們想起一句『老話』:『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相信群眾什麼?相信群眾的判斷力和自制力。政府把真實信息———即使是『可能』的信息———告訴了公眾,也把要采取的措施告訴了公眾,公眾還能不理解和支持政府工作嗎?當年抗擊SARS,因為信息公開而扭轉了被動局面;今年全國防控禽流感,因為信息的及時公開而沒有造成恐慌;就在此時的哈爾濱,因為真實信息的公開,短時間內市場穩定,民心穩定———無數次事實證明,建立在互信基礎上的民眾是可靠的,反而是隱瞞,往往因流言的傳播而『小事化大』,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

  除了信息公開,哈爾濱停水事件也給城市應急設施的完備提出了挑戰。

  舉一個例子,哈爾濱市政府宣布將增打100眼深水井等措施保障居民生活和部分企業生產用水,而哈爾濱本身也有自備水源,但因為多年未使用,衛生部門要對水源地的防護情況、衛生條件進行檢查,符合標准後,方能使用。試想,如果平時就打好足以應對緊急情況的『深水井』,平時就對自備水源進行定期衛生檢查,何至於『急時抱佛腳』?

  一個大型城市較長時間的停水,哈爾濱是第一遭,全國其他城市也很罕見。平心而論,哈爾濱的應急措施還是比較得力的,出現一些紕漏似可理解。

  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城市可以拍胸脯說自己不會遇到類似的公共危機。哈爾濱停水事件,對別的城市應該是一個提醒:我們這裡會不會出現突然停水停電的現象?如果出現了,我們會怎樣應對?『懮患意識』已經被寫進十一五規劃建議裡,這樣的意識對城市管理者來說,就是不能僅僅看到常態下的車水馬龍、歌舞昇平,更要想到非常態危機的可能到來,並做好充分的准備。

責任編輯:劉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