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哈爾濱科學決策應對水污染
2005-11-25 10:51:3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李麗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科技日報哈爾濱11月24日電 標題:污水濁流兵臨城下科技人員奮勇出擊哈爾濱科學決策應對水污染

  吉化雙苯廠爆炸,水污染逼近哈爾濱,危機來臨如何應對?這一問題幾天來始終籠罩著黑龍江省以及哈爾濱市的政府。

  請來專家,連夜研討,按照專家提供的建議進行最後科學的決策。沈著科學應對,省市政府有條不紊地指揮著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

  在科學的決策指導下,哈爾濱雖然在經受著歷史上最大規模和最長時間的停水考驗,但市民們平靜面對,社會秩序井然。科學的力量在這場戰役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幾天來一大批專家學者參與到了水污染危機處理中,而在這些專家的背後還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以及博士生、研究生們在實驗室裡沒日沒夜地做著實驗。記者跟蹤幾位專家的足跡,纔讀懂了在政府每一條公告背後的科學判斷和依據。

  11月24日,黑龍江省科技廳針對水污染組織十幾位專家進行研討,並於當天成立了省級專家組。前來參會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市政環境工程學院的孫德智、呂炳南、李偉光三位專家向記者解讀了哈爾濱應對水污染危機所采取的種種應急措施。而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王德纔和吳永會兩位教授則向記者普及了苯和硝基苯對人造成危害的科普知識。

  盡管今天凌晨水污染高峰纔到達哈爾濱,但哈工大三位專家早在11月19日就開始介入了,在發出停水公告的21日夜裡專家們甚至一直研討到22日凌晨三點。接受采訪時,幾位專家難掩疲憊之態,但根本沒有時間休息,還有好多事等著他們去做。

  現在哈爾濱市正在執行的應急方案基本上都是按照哈工大專家們的建議而制定的。

  解讀一:停水為何設定4天?基於兩點考慮,一是污水帶長度大約有100多公裡,按照流速需要兩天多的時間纔可以流出哈爾濱;二是要處理污水,需要對現有工藝進行改造,原先供水廠使用的是砂濾池,因為苯和硝基苯的污染,需要臨時改造成活性炭和砂混合濾池。臨時改造需要60個小時,也就是兩天半的時間,而活性炭浸泡也需要一段時間。整體時間按照最快速度需要4天左右,據此哈爾濱市發出公告停水4天。

  解讀二:具體污水是怎樣處理的?

  因為是緊急的事所以就得采取應急的方式處理,專家們采用前期強化混凝、後期附加活性炭兩級處理方案。常規水處理需要投放混凝劑,經過藥物作用污染物形成顆粒沈淀下沈,沈淀後的水再過濾;而強化混凝就是在投放混凝劑同時投放粉末活性炭,強化苯系物的吸附作用,然後再經過活性炭濾池二次吸附後,經消毒淨化處理後送出。

  解讀三:為何要用活性炭?

  因為活性炭對於處理苯系物這些有機污染物要比其他吸附劑效果好,而且也考慮到原料的問題,因為需要吸附劑原料量很大,同時哈工大教授們過去曾經做過這方面的實驗,實驗的結果證實活性炭效果好,如果用其他吸附劑沒有把握。

  當然消除苯系物還有其他方式,如強氧化、膜技術等,但利用其他方式需要上一些設備時間上來不及。緊急事件只好采取簡便易行的應急處理方式。

  哈爾濱目前需要的活性炭還有很大缺口,正等待著各地的支援。

  解讀四:停水公告後為何又供水一天?

  因為此時的松花江正逢冬季枯水期,專家建議加大松花江上游小豐滿電站的放流量用以稀釋污染物,加大排放能力,專家按照加大量後的流速測算污染物應該在23日到達,結果因為上游沒有及時加大放流量,加上松花江坡度小,河床寬,導致松花江流速比預計的要慢,所以污染高峰推遲到今天凌晨纔到達。為方便人們生活,哈爾濱市在23日又臨時供水到深夜。現在松花江上游小豐滿電站已經將水流從往常冬季時120立方米/秒的供水速度加大到650立方米/秒。

  解讀五:為何間歇性供水全市供水管網如果長時間停水放空,微生物容易滋生,易造成二次污染,專家建議實行間歇式供水方案,每天供水24噸,分三次送水。

  解讀六:為何建議少到江邊活動?

  苯和硝基苯對人的身體健康到底能造成哪些傷害呢?哈醫大專家介紹,苯主要損傷人的血液系統、神經系統和肝髒。苯中毒日常最多見的是室內裝修中毒。硝基苯與人體內的紅細胞血紅蛋白作用形成高鐵血紅蛋白血癥,造成機體乏氧,形成紫紺,就是嘴脣、指甲顯示出青紫色,早期苯低濃度接觸可造成類神經癥,表現為頭暈、頭痛、乏力、嗜睡、惡心、嘔吐,嚴重時手指麻木。

  硝基苯雖然不溶於水,但是具有揮發性,可存在於空氣中,且兼有脂溶性,可以經過皮膚吸收,因此哈爾濱市發出公告,禁止到江邊晨練,盡量少到江邊一帶活動,以免皮膚接觸引起苯中毒。

責任編輯: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