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哈爾濱供水危機是如何變成地震謠言的
2005-11-25 17:53:15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5日電松花江水體污染而產生的哈爾濱供水危機在各方的努力下得到了緩解。回顧這幾天來這場危機發生的過程,特別是它如何演變成一場地震謠言的,還是很有意義的。

  從11月20日中午開始,在社會上和網絡中一直有哈爾濱市近期將發生地震的傳言。此說法被廣大市民競相傳播,且有越演越烈之勢,連大慶、肇東、肇州、肇源、安達、綏化、青岡等地都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市民開始采購食物儲藏、帶帳篷戶外過夜。直到翌日中午,黑龍江省地震局纔出來闢謠,呼吁廣大市民不必恐慌。

  事後表明,這是一場供水危機。吉化公司雙苯廠胺苯車間發生爆炸事故,導致松花江發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波及到處於下游的哈爾濱用水安全。為什麼這場供水危機會以地震謠傳的形式開始呢?政府面對謠言,又如何應對?從哈爾濱地震謠言中,我們能得出何種教訓?

  所謂謠言,按美國學者彼得森在《謠言和輿論》一書中的定義,是指一種在人們之間私下流傳的,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解釋。私下流傳主要指人際傳播,它是謠言的主要傳播方式。人際傳播意味著傳者范圍廣布,人人都有機會發布信息。特別在現代信息社會裡,手機(短信)、電話和互聯網已成為重要的人際傳播載體,新的人際傳播方式已突破了過去『口耳相傳』的局限,而且不受任何人為的限制。

  哈爾濱的地震傳言,據黑龍江省地震局新聞發言人劉丹的分析,可能和『7·25林甸地震』後黑龍江省加大對地震知識的宣傳力度和加快各市(地)地震臺、網建設有關,可能是人們對省內加大防震減災工作的一種誤解。此外,也不排除和個別專家、學者發表的個人觀點有關。

  由此來看,有關哈爾濱地震的傳言,並非空穴來風。7月25日,大慶市所屬林甸縣發生5.1級地震,使得遠在幾百裡之外的哈爾濱市民有震感,特別是住在高層的部分居民感覺明顯。由於人類還做不到對地震的准確預報,專家們對某個地方是否發生地震看法也不一,因此,當有人發出地震傳言時,極易使人相信。

  人們之所以信謠,主要是人際傳播的信息內容真假難辨,且零散而非權威,即謠言大多是模糊的。另一方面,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人們也容易出現偏向不利的解讀。因此,對於謠言,人們一般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在這種情況下,防范謠言的惟一方法,就是政府應該在『第一時間』闢謠,及時、客觀地將事實真相公布於眾,以科學的、權威的政府聲音,讓沒有任何事實根據的謠言消弭。政府對謠言的快速反應對解決問題至關重要。

  在哈爾濱地震傳言中,我們看到,政府的反應還是慢了半拍。『當真理還在穿鞋的時候,謠言已走到千裡之外。』———地震傳言過了整整24個小時,有關方面纔想到召開新聞發布會闢謠,盡管其間不斷有市民給地震局打電話諮詢。另外,當政府明確了不是地震而是供水發生問題時,雖然其後采取了一系列緊急應對措施,可這中間也出現了一些紕漏。比如,對停水原因的解釋,兩次公告是不一樣的:21日發布的公告稱是對市區市政供水管網設施進行全面檢修並臨時停止供水,22日則認為停水與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爆炸事故有關。前後兩天的停水原因相差如此之大,是否會對人們產生地震誤解不得而知。但毫無疑問,如果在信息的確認上不能做到及時、准確、透明,就會給各類傳言留下生存空間。

  在公共安全危機中,謠言的殺傷力不僅表現在對個體的殺傷力上,甚至對整個社會也會造成傷害。因為謠言能夠對社會心理、民眾情緒產生極大的乾擾,影響人們的理性判斷能力,從而制造混亂,影響社會穩定。如果謠言是經過大眾傳媒傳播的,其危害性就更不可估量了。1938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出《火星人攻打地球》,就曾引起嚴重的社會恐慌,據普林斯頓大學的調查,大約有170萬美國人相信節目的真實性,並且四處逃難。此次哈爾濱地震傳言,眾多市民也處在無形的恐慌中,無法正常地工作、學習和生活,雖然時間短暫,但依然造成了不良影響和損失。

  任何一個社會裡,要做到完全避免突發災難的發生是不可能的,而災難的發生,特別是一些大的突發災難,總會伴隨著各種各樣謠言的出現。要完全杜絕此類謠言不太可能,但必須把謠言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社會關於『災情』的謠言,本身也是險情。如果處理不好,災情沒有發生,謠言卻釀成人禍。

責任編輯:強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