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停水日,沒有一家醫院的食堂減少粥和湯類供給
2005-11-26 11:14:32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姜旭濱 胡月飛 王靜 袁紅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6日電 哈爾濱市停水後,許多住院的患者都對醫院能否正常提供飲食產生疑問,很多病患害怕自己愛吃的米粥和湯類因為費水而斷頓。記者走訪了多家醫院發現,哈爾濱市各大醫院克服停水期間的困難,辛苦的煮粥人每頓都能將營養可口的米粥送到患者手中。

  比平時早起一小時運水,米照樣要淘5遍

  幾天來,市第一醫院食堂的王倩都要比平時早起一個小時,4時許她就得推著平板車去供水處取水,每桶20公斤的水,光早餐就要用16桶,得分5次運回灶間。早餐的粥得用7公斤大米和3公斤小米,雖然現在用水比較緊張,可每一把米王倩都和平時一樣,精心地淘洗5遍。細心的王倩發現,因為停水,不少患者拿稀粥當水喝,每次熬粥時她都多放一缸米、多加一桶水。

  粥熬好了,要舀出近10公斤米湯,留給只能吃流食的重患

  鍋臺高1.5米,平時往鍋內注水,只要擰開鍋上的水龍頭就行,現在卻要一桶一桶地往裡倒。王倩身高纔1.6米,滿滿一桶水實在太重,身單力薄的王倩無法一下將水倒進鍋裡。她只好把桶裡的水倒進盆中,再把盆中的水倒進鍋中,每做一次粥,王倩就得這樣反復往鍋裡倒水40餘次。煮粥時,王倩要站在滾燙的鍋旁,用近兩米長的大勺子不停地攪動米粥。6時30分,二米粥熬好了,王倩用小勺專門舀出近10公斤米湯,這是為院裡只能吃流食的10餘位重癥患者特意准備的。停水以來,王倩每天要運50桶近1噸的水,由於反復搬運,她手上已經磨出了血泡。

  每天下班前,把次日早煮粥的米淘乾淨,用水泡上

  省醫院營養部主任李玉厚告訴記者,停水後,有的患者動了出院回家的念頭。當得知香坊省醫院全部用水一直取於地下深水井,病患不但不出院了,多數病患還一家幾口全到醫院食堂吃。

  因此,粥組的黃愛香每天要比平時多煮10桶粥,每桶約15公斤。為保證供應,黃愛香每天下班前,將次日早煮粥用的各種米淘洗乾淨,用水泡上,這樣煮出來的粥容易爛,口感好,洗好的綠豆加入適量的水放進汽櫃,設定好時間,第二天早上一給汽,就自動開始煮綠豆了。

  大米查子必須用煤煮,開鍋後每隔兩三分鍾攪拌一次

  每天早4時許,黃愛香把准備好的大米和小米分別放入兩個直徑一米半的汽鍋裡。加入20多桶水,調好火候和時間,一個小時之後,黃愛香把粥分裝到鐵桶裡。利用間隙,她又把中午要用的米淘好、泡上。煮大米查子要好吃必須用煤煮,開鍋後每隔兩三分鍾就得從下到上攪拌一次,煙熏火燎兩個多小時纔出鍋。一天三頓,不停地搬水、舀粥,全是力氣活,自停水以來,該醫院食堂各種粥的需求量驟增,黃愛香每天得准備40多桶。光搬運淘米的水和熱粥,黃愛香就要來回搬動兩噸多的重量。

  隨後,記者又走訪了哈醫大一院、哈醫大二院、市二院等多家醫院,這些醫院有的采用地下水,有的大量儲水,還有的通過配餐公司供應,沒有一家醫院因為米粥和各種湯用水量大而停止或者減少供應,餐餐都能滿足患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