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實現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幾個重要方面
2005-11-28 13:56:3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俊傑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11月28日電 題:實現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幾個重要方面

  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簡稱《建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來,為推動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發展經濟、不斷增加物質財富,是推動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

  《建議》以『必須毫不動搖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為指導思想,綜合考慮我國現在經濟狀況和未來五年發展的趨勢和條件,把『十一五』經濟發展指標確定為到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實現這個目標,整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將躍上一個新臺階,會為後十年的發展,即全面實現建設較為富裕的小康社會的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經濟發展是人類賴以存在的條件,是社會發展和人自身發展的基礎。如果我們沒有改革開放2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就不會有今天的社會大好局面。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在經濟發展基礎上實現的社會全面進步。經濟不發展天下不會太平,社會不和諧也不可能長治久安。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物質財富的增長始終是發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內容,沒有物質的快速增長,其他方面協調發展的社會目標就無法實現。因此,《建議》中『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就成為最引人矚目的重要問題。

  二、改變粗放經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推動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

  《建議》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一項國家戰略提出,既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需要,又是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矛盾問題,緩解資源環境制約的有效途徑,也是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爭取優勢的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引起世界矚目,也使國人自豪。但我們的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大量投入和消耗大量資源取得的,其單位投入產出比並不合理。這種高投入、粗放型、高增長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已影響到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據資料統計,我國單位產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現實,使這種高消耗、低產出的增長方式難以長期維持下去,可持續發展無法得到保證,將嚴重制約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進步。對此,《建議》提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並第一次明確規定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的具體要求。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轉變,是用科學發展觀統籌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推動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中心環節

  《建議》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礎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這是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提出的一項新要求和重大戰略任務,也是對今後較長時間內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昇級做出的根本性戰略部署。

  科學技術創新是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昇級的強大力量。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而自主創新能力又是國家間競爭力的核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的技術構成發生了重大變化,勞動力素質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持續上昇,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我國重要產業支柱。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在我國目前的許多產業部門中,低附加值產業還有很大比重,許多高新產業的核心技術還不掌握在我們手裡,對外貿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量取勝,缺少技術和價格優勢。目前,我國已進入到必須依靠自主創新纔能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只有大力推進自主創新,纔能為經濟增長提供持久的技術支橕,纔能在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纔能有效地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也纔能真正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使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這是黨中央綜合分析國際環境和國內形勢作出的又一個重要判斷,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明確的政策導向,也是用科學發展觀統籌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又一個重要問題。

責任編輯:朱丹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