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近年來山洪頻繁暴發 山洪拉響小興安嶺林危警報
2005-11-29 12:07:21 來源:新華網  作者:崔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29日電 幼林和可采林比例為35?1,16個林場已經有12個無林可采,森林資源下降導致的自然災害損失達到十幾個億……盡管一連串的數字略顯枯燥,但熟悉和了解小興安嶺森林資源危困狀況的林業工作者卻對此懮心忡忡。

  事實上,這種擔心已經逐步變成現實:位於小興安嶺腹地的黑龍江省伊春市近年來頻繁暴發山洪,2003年的一次山洪淹沒了兩個中心區,直接經濟損失5.2億元;2005年7月的一次洪水造成108個場所(鄉鎮)受災,直接經濟損失約為4.92億元,受災人口達到6.9萬人。而黑龍江、吉林兩省連年發生的嚴重旱情和水災,乃至整個東北生態環境的惡化,都與小興安嶺森林資源質量下降密切相連。林業和環保工作者認為,頻發的自然災害是小興安嶺森林資源生態危機最直接的表象,如任其發展和衰退下去,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兩大"糧倉"以及黑龍江和松花江兩大水系將失去生態屏障。

  新華網援引半月談消息稱,小興安嶺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林區主體──伊春林區於1948年開發建設,1958年設立伊春市。"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後,小興安嶺林區仍然保留著140多萬立方米的木材生產任務。"這些生產任務也太多了,要知道小興安嶺的森林生態功能已經非常脆弱了,再不加以恢復和保護,除了發生洪澇災害外,泥石流等更大的自然災害還將經常發生。"伊春市防汛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李曉鑫說,即使現在開始停止砍伐,林木的生長和恢復也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黑龍江省就伊春林業發展的一項專題調查顯示,小興安嶺森林的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態功能已經嚴重下降、退化,春季河流斷流、秋季發生洪澇災害的年份也越來越多。

  根據世界林業發展的普遍規律,發達國家大都經歷了森林資源豐富原始利用、森林資源下滑木材過度利用等階段,其中森林資源漫長的恢復發展階段又被稱為邊治理邊破壞階段,即森林生態狀況艱難恢復,但同時過去"獨木支橕"的經濟和生態格局又沒有完全得到改變,生產生活的破壞還在繼續,小興安嶺目前就處於這種保護與破壞相持相搏之中。由於長期超負荷承擔國家木材生產任務和各項上繳指標,加之開發初期國家對林業建設投入不足,導致小興安嶺林區歷史包袱沈重,企業經濟危困,社會事業欠賬,保護資源的壓力不斷增大:一方面森林資源要恢復、要保護、生態建設要鞏固、要發展;另一方面林區工人要就業、要生活、林區企業要生存,二者存在矛盾。伊春市資源林政局副局長田學東說,目前有三大因素制約著森林資源的生態功能恢復與發揮,使得這裡的生態治理舉步維艱:一是伊春林區尚未完全納入"天然林保護工程"之中,在可采林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每年仍需要完成木材生產任務。這些年來,伊春林區通過人工育林等方式進行生態治理,但其速度和規模尚不足以扭轉衰退的態勢。二是伊春政企合一的計劃經濟體制阻礙替代產業建立,尚未把職工從"靠山吃山"的境遇中解放出來。三是農林交錯,林區內侵權開墾的"兩荒"地破壞了林地的植被和生態,違法開墾林地現象屢禁不止。

  伊春市林學院專家警告,森林資源生態功能的進一步退化,還將導致沙漠的到來,小興安嶺一直是風沙的屏障,如果樹木防風固沙的功能衰退,那麼來自森林防護線之外的風沙將穿越森林,襲擊糧食主產區和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適應林業發展前景和林區面臨的實際困難,有關部門和研究人士建議化解小興安嶺林業生態危機需要"保轉並重":"保"即保護,繼續實行"天然林保護工程",實行嚴格的封山育林。田學東說,希望國家把伊春林區的天然林保護工程能夠比照大興安嶺那樣,從財政補助上給予更大扶持。"轉"即轉型,改變林區生產生活"獨木支橕"的格局。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新穎認為,要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通過各種政策生成、實施和監控體系,解決計劃經濟時期該補償而未補償的歷史欠賬問題。專家強調,恢復伊春的森林資源要尊重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既要注重人工恢復森林的補償作用,也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復功能,杜絕急功近利和"政績工程"。因為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看,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來恢復森林資源一直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