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1月29日電 受水污染影響,目前哈爾濱市地產魚『大跌眼鏡』,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據市水產處負責人介紹,當前哈爾濱市地產魚銷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了一半還多,為保證市民吃上放心魚,有關部門積極從天津、遼寧等地日購進150噸魚。工商、漁政等部門已聯手加大市場監管,對違規賣魚者高限處罰。
28日,記者在走訪市場時發現,地產魚類市場極不景氣,一些魚販從省內其他地方購進的魚也無人問津。魚販們抱怨說:『前幾天,8塊錢一斤一天還能賣出十幾條,現在5塊錢一斤都沒人買。』但專家認為,部分市民不願冒險吃魚也屬正常。
市農委副主任呼振章介紹,自有關部門對哈爾濱市所轄沿江各縣(市),鄉(鎮)和村屯發布禁止捕撈、銷售、食用松花江魚類的公告以來,漁業執法人員已對469公裡范圍內水域面進行了檢查,尚沒發現捕魚者。目前市場上大部分魚主要來自天津、遼寧的水庫魚和養殖魚,這些外地魚市民可放心吃。
另據市工商局市場處負責人介紹,為防止污染魚進入市場,每天工商、漁政、食品藥品監督等部門已派專人進駐到全市各大早市和水產品市場『蹲點』,並廣泛張貼政府公告,加大宣傳力度。一旦發現有違規賣魚者,將予以最高限處罰。同時,允許遼寧沈陽等外地魚進入哈市,不過要出具相關產地證明。
有關專家建議,市民在買魚時,可從魚體的色、形、體態和大小上來具體辨別是松花江野生魚,還是養殖魚。首先觀看魚體色,野生魚體色白、養殖魚體色發黑較暗;體形上野生魚苗條、細窄、脊背和肚皮間的側線不明顯;養殖魚體態偏胖、發寬,側線清晰;野生魚個頭大小不一,夾雜有板黃、川丁子等品種,養殖魚個頭大小均勻、內髒偏大。掌握這些方法,市民用肉眼就能分清兩種魚的不同,便於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