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30日電 題:虎林米業利用稻殼發電生產復合肥 昔日稻殼垃圾循環變資源
虎林,全國綠色食品生產『大戶』。
曾經,綠色水稻作為主打,火了一批制米企業,稻草、稻殼、稻糠這些垃圾,造成『黃色污染』。『前門出米,後門排污』,是制米行業的『疑難癥』。
如今,虎林人守著『糧山』,仍然精打細算,改造『垃圾』身份,實現由『污染』向『資源』的飛躍。
綠色水稻年產量達125萬噸,隨之而生的是11.25萬噸稻糠、25萬噸稻殼、125萬噸稻草。虎林市委、市政府意識到,要想有效地保護環境,必須把注意力從『末端治理』擴展到『源頭消化』。市裡對『鏈接』型的企業重點幫扶,使企業內部小循環,企業之間中循環,使得米業加工由過去的『環保老病號』,搖身變為生態示范產業。
清河泉米業有限公司,『胃口』特別大。自己的稻米生產線吐出的『垃圾』不夠吃,還要吃別家『吃不動』的。市環保局為污染物找『東家』,嫁接補鏈,其他制米企業自己不能消化的『垃圾』,都往這裡送。每年『吞』進10000噸米糠,榨出1000噸米糠油,為企業盈利30萬元。稻米生產線『吐』出的稻殼,又被自己的發電廠『吃』掉,每年可節約電費50萬元,發電吐出的稻殼灰再被『吃』掉,『擠』出萬噸水稻專用復合肥。『吃』垃圾的清河泉米業嘗到甜頭,主動承擔了供應『垃圾』企業的運輸費用。
紛紛效仿清河泉,在虎林,許多制米企業主動串起『食物鏈』,相互利用廢棄物作為自己的原料,既節約了資源,又把污染物消化在工藝流程中,促使稻米加工業從資源型向綜合型轉變,實現『綠色制造』。
過去,一些企業對環境保護『口惠而實不至』。如今,一種最大化利用資源的理念正在被企業所接受,米業掀起的『循環鏈』熱潮,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發展模式,正逐步取代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發展模式,使生產過程實現『零廢料、零排放』。綠都集團,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擁有10家制米企業,專門生產開發銷售綠色食品,雖然財大氣粗,但也在能量的梯級利用上打起了細算盤。去年,企業利用稻殼,新上兩座發電站,稻殼成了『香餑餑』,目前企業又想『擴胃』,要再上10座發電站,年可處理稻殼11萬噸,發電量2200萬千瓦時,實現利潤1528萬元。
垃圾,作為『髒、廢』代名詞的傳統概念,正在虎林受到挑戰和修正。
如今,虎林正積極探索將各類『廢物』循環成能夠再次利用的『資源』。環境污染減少的同時,是就業空間的擴大,目前,全市『垃圾事業』給近1000人『造』出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