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日電 題:以民為本、關注民生、解決民利
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字裡行間中體現著一個核心思想:民本、民生、民利;就是堅持以民為本、關注民生、解決民利。
在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中,體現了『以民為本』的理念
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轉變發展觀念。這既是對我國傳統發展觀的經驗總結,也是我國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必然貫穿『十一五』規劃的全過程。這意味著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必須轉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難循環、低效益的傳統發展觀,樹立新發展觀,注重自主知識創新能力的提高,注意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必須擯棄那種只重視經濟增長忽視資源節約、只重視經濟發展忽視社會發展、只重視城市發展忽視農村發展、只重視局部發展忽視全局發展的片面發展觀,注重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確保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調發展;必須進一步突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從過去偏重於物質財富的增長轉向更加重視人的全面發展,重視就業、教育、衛生、公共安全發展,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發展質量提高的標志和歸宿就是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全會指出:『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這就意味著,新時期提高發展質量,必須進一步實現共享成果、共同發展、共同富裕。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與任務上,突出了『關注民生、解決民利』問題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是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進一步理順收入分配關系,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必須特別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切實解決就業難、就學難、就醫難等實際問題;必須下更大氣力解決好『三農』問題,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發揮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促進城鄉良性互動、共同發展;必須全面貫徹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具體講:一是解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問題。分配差距不斷加大等問題已成為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大羈絆』,不僅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還會帶來諸多不穩定因素。容易引起部分社會成員心理失衡甚至利益衝突,給社會帶來諸多不穩定因素。因此,必須把解決兩極分化、縮小貧富差距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制度、調整國家財政支出結構等,緩解地區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到最廣大人民。二是解決教育不公和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我國目前城鄉之間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整體差距為5.8倍,在全國重點院校中則達到8.8倍;我國省與省之間的平均教育經費差別是7.8倍。教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均的現狀,不僅會影響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惡化社會的利益格局,將會造成城鄉、地區、階層等不同利益群體的矛盾,為社會的不穩定留下隱患。三是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據了解,我國人口佔世界的22%,但醫療衛生資源僅佔世界的2%。就這僅有的2%的醫療資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而在城市中又有80%的資源集中在大醫院。看病問題,這個問題是嚴重的,我們至今農村的人口有63%老了或者得病了是死在自己家裡的,這個問題就折射出來,我們老鄉看不起病,到了危急的時刻了也沒有辦法送到醫院去,目前社會上普遍抱怨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是近年百姓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為了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建議》要求加大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提高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服務能力,要通過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整頓藥品生產和流通秩序,認真研究並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四是需要解決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勞動力供大於求,社會保障缺口多多,是我們在未來發展中將要遇到的兩大難題。一是勞動力供大於求的基本格局長期內不會改變,而且矛盾將更加突出;二是我國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還很窄,不足以解決群眾的『後顧之懮』。在廣大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基本上處於『空白地帶』。今後五年,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要把就業這一民生之本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就業機制和社會保障體系,更好維護社會公平,協調社會利益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