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日電 題:科學發展觀是『十一五』發展的根本指針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站在歷史的新高度,從戰略全局出發,描繪了我國在新世紀第二個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明確了我國『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奮斗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是今後一個時期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這個綱領性文件突出了一個鮮明的色彩:自始至終貫穿著一條紅線——科學發展觀。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經濟發展全局,將是『十一五』發展的根本方向。
『十一五』呼喚科學發展觀
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跨過1000美元的大坎時,意味著我們將要從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不平衡的小康向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全面小康進軍。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面對世界許多國家在這個經濟發展階段所面臨的社會矛盾。有專家指出,通常的經驗是,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後,多種矛盾有可能集中凸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若處理失當,就可能面臨失衡的危險。也就是說,『十一五』期間,中國所面對的已經不是要否加快發展的問題,而是如何發展的問題;不是要進一步提高增長速度的問題,而是要明顯地改善發展質量的問題。經濟社會需要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即從片面發展到全面發展,從不公平發展到公平發展,從不協調發展到協調發展,從不平衡發展到平衡發展,從不可持續發展到可持續發展。
正如胡錦濤同志在就『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進行調查研究時所指出的,從國內外形勢發展看,『十一五』時期我們面臨的仍將是一個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的環境,一個總體上有利於我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環境。我們要居安思危,增強懮患意識,牢牢把握和切實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妥善應對各種挑戰,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科學發展觀是貫穿《建議》的一條紅線
『十一五』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前景輝煌且任重道遠。只有把堅持科學發展觀作為『一條紅線』貫穿在『十一五』規劃實施的全過程,貫徹到『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纔能順利達到『十一五』預定的目標。
人們都注意到,《建議》中有一個被認為極富標志性意義的變化,那就是『計劃』被改成『規劃』。雖只一字之改,深刻反映出科學發展觀將給『十一五』帶來的重大變化。預示著我們將徹底從僵硬的計劃經濟以及相應社會發展窠臼徹底擺脫出來。『計劃』讓位於『規劃』,不僅體現出政府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的更加注重,還體現出政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把握和調控更加注重。在科學發展觀統領下,政府在制訂發展規劃時,將努力克服『越位』和『缺位』,在政府職能轉變方面邁出新步伐。所以,有人說,『十一五』也將是改革更加深入的重要時期。
在《建議》中還有一個十分明顯變化的指標。即用以衡量經濟發展的GDP指標,由過去的『總量』改為了『人均』,即提出人均GDP翻一番指標。同時,首次引入了單位GDP能耗指標,對於資源利用率提出了一個強制、明確、量化的約束,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這個指標的提出,體現出對環保、可持續發展的重視。這個指標既強調了要實現一定的發展速度,又強調要節約資源。而要完成這樣的硬指標,除科學發展別無他途。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原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十一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就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協調發展作為三大戰略任務,把突破體制瓶頸、人纔科技瓶頸和資源瓶頸作為三大戰略支橕,堅持用科學發展的辦法和深化改革的思路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做足科學發展的文章
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意味著『十一五』期間,科學發展觀將真正從理論層面落實到實踐層面,在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展示其科學的力量,做足科學發展的大文章。
做足科學發展的文章,首先要堅持以人為本。也就是說,『十一五』時期的發展,要從『唯GDP論英雄』的慣性中擺脫出來,從偏重於物質財富增長轉向更加重視人的發展。發展的一切舉措,都圍繞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戰略的核心問題,把人力資源開發作為一個重大舉措。強化有關擴大就業。加強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公共安全,健全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規劃,增加人文和社會指標。以往,一些地方和領域出現的重經濟指標輕社會進步、重物質成果輕人的價值、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福祉的偏頗,在『十一五』期間將得到很好的扭轉。
要做足科學發展的文章,就要創新發展模式。《建議》提出,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將難以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支持。對我國來說,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既是保持經濟增長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支橕,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支橕,又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支橕,也是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支橕。為此,《建議》提出了科技發展的『十六字』方針: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橕發展、引領未來。並提出要通過自主創新戰略,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並在『十一五』期間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
要做足科學發展的文章,就要提高發展質量。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對經濟增長的約束逐步加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日益突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一系列重大的瓶頸性約束,矛盾非常大。如果繼續沿襲傳統的增長方式,經濟增長所產生的巨大資源需求和對環境的破壞性影響,是我們根本不可能承受的。所以,要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要立足節約使用資源推動發展,把推動形成資源節約型的增長模式和消費方式作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核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節約資源,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消費數量,向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