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日電 題:身殘志堅創造美好
12月3日是世界殘疾人日,殘疾人是這個社會的弱勢群體。身體上的缺陷,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種種的不便。但他們以自強不息的精神,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學習技能,自食其力,創造著美好生活……
12月1日,哈市殘聯開設的按摩、美甲等5個免費技能培訓班開課了,200多殘疾人接受技能培訓。記者在殘聯了解到,目前黑龍江省越來越多的殘疾人通過技能培訓、自主創業等渠道走上了就業之路。
據了解,哈市殘疾人總數為34萬,16至59歲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是13.4605萬人。其中生活在農村的殘疾人8.0507萬,這部分人基本全部就業;生活在城市中殘疾人的人數是5.4058萬人,這部分殘疾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大多數已經走上了就業之路。
49歲的張福成從事按摩工作已經快20年了,患先天性視網膜脫落的他從小就立志要自立。1984年,張福成被推薦到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的按摩專業大專班學習。1987年,在殘聯部門的幫助下,張福成成為按摩康復醫院的一名醫生。1991年,張福成承包了醫院的一個門診,十多年間,張福成治愈的患者不計其數。『我雖然看不見,但我的心裡還是很亮堂的。』這是張福成經常說的一句話。工作之餘,張福成喜歡寫文章,如今,張福成有一個美滿的家庭,生活很富裕。
像張福成這樣辛苦勞動自主創業的殘疾人還有很多。據省殘疾人勞動就業服務管理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省殘聯陽光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學校自2004年創立以來,一直對殘疾人實行免費培訓,免費食宿的培訓政策,共培養近400名殘疾人按摩師,就業率高達92%以上。而哈市盲人按摩員的平均月收入一般在800元以上,這項培訓解決了很多盲人的就業問題。1日記者走入省殘聯陽光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的按摩實踐課堂,學員們正兩人一組,互相進行穴位按摩練習。在人體經絡模型的教室裡,老師正認真指導學生實踐,力爭使每個美甲學員都充分熟悉人體的各個穴位。即將畢業的學員李海英說,以後可以輕松、快樂地生活了,因為通過學習她找准了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看到』了光明的前途。現在的她最大的希望就是能開一家自己的按摩院,向社會證明自己的價值。
據介紹,殘疾人就業有三種途徑,集中就業、分散就業和個體就業。集中就業主要面向福利企業,目前哈市有1.0812萬殘疾人在福利企業集中就業。哈市殘聯和各福利廠、部分企業都建立了長期的聯系,如哈軸承福利廠現在就安置了100多名殘疾人在該廠工作。今年24歲的徐磊,身高一米八十多,是我省聾人籃球隊的隊長。日前,他代表我國赴澳大利亞參加世界聾人奧運會的籃球賽。比賽結束後,哈市殘聯就通過集中就業的形式,把他安排在哈市的一個火鍋城做服務工作,解決了他的就業問題,一起安置的還有三個聾人。
分散就業是指按照《殘疾人保障法》規定,機關、企事業單位要按一定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目前哈市有1.2454萬人以此方式就業。另外,哈市還有近2萬殘疾人自謀職業,自食其力。有的肢殘人員支起了修鞋鋪,有的女孩子乾起了美容美甲,日子過得都很有『滋味』。
為了讓殘疾人有『一技之長』,省、市各級殘聯加大了殘疾人技能培訓。截至11月,哈爾濱市各區殘聯已對近2000殘疾人進行了免費的技能培訓,使他們具備了謀生的手藝。在哈市殘聯技能培訓學校大堂裡,款式多樣的中國結、精美的系列剪紙作品、造型各異的布貼畫等手工作品,都出自殘疾人靈巧的雙手。一幅做工精美的索菲亞教堂的布貼畫標價700多元。在技能培訓的基礎上,省市各級殘聯還采取『一幫一』、『小額康復扶貧貸款』等有效措施,切實幫助殘疾人自主就業脫貧致富。
正在接受培訓的肢殘人伍芬麗說的:『只要我們付出努力,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下,我們就會有適合自己的工作,創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