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5日電 黑龍江省墾區被列為國家級首批農業改革實驗區的綏濱農場,日前傳來喜訊,所屬第三管理區21居民組擺脫了土地資源受限的困擾,利用高科技手段發展質量效益同步的現代農業,創出1000頃耕地贏利超760萬元,勞均5萬、人均2.3萬的奇跡。
這個居民組原是農場的一個生產隊。撤隊建區改制前全隊102家農戶、360口人全都捆在僅有的1000餘公頃土地上。國家實行『一免兩補』鼓勵政策後,一度出現『超實力』盲目擴大規模、打破『機組』優化要求均攤搶地種低層次『競爭』局面。居民組利用品質效益的種地新要求『因勢利導』,出臺21項『超前』農業新技術,鼓勵單品種、專業化種植。在穩定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同時提高產品純度和優質率。今年該地區遭受40多天低溫多雨和長時間間歇性低溫冷害,水稻得病率高,玉米成熟期拖後。而他們的單品種種植優勢十分明顯,720公頃水稻無一株發病,在10月24日之前就以噸價高出市場80元價格銷售一空,玉米以噸價高出市場110元的價位全部被訂單收購,比正常市場價格多銷售金額180餘萬元。連續實行單品種種植的種糧大戶樊文生10公頃水稻兩年純掙13萬。
農場出臺政策,鼓勵職工走機械化大生產高效路。兩年農戶投入達1300多萬元,更新了70%%的大農具。使水稻和玉米生產在墾區率先實現全程機械化,直接降低代耕費用支出200餘萬元。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保證了標准化作業率,使農業在受兩重自然災害的侵襲下,仍創造了新的歷史記錄。
面對畜牧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嚴峻形勢,他們不單純追求速度,而是在大宗畜牧產品生產上尋找到『特色』高質量規模發展。沒種一分耕地的郭彥君今年利用退耕還林政策在林中散養4000只笨雞創利近7萬元,35頭母豬年產仔豬600多頭,年獲利8萬多元,家庭人均收入超過了5萬元。
在今年下半年奶牛市場滑坡,生豬售價驟然走低(每斤毛豬降低1.2元),禽類效益徘徊不昇的大盤走勢下,他們的特種禽畜產品卻十分搶手,價格居高不下。僅笨雞銷售就達1萬多只,每只售價30元,實現贏利20萬元,生豬售價也比市場高0.7元到0.9元。目前畜牧實現贏利10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