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專家親歷『神效』治療 法律管不住虛假醫療廣告?
2005-12-07 06:02:23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劉姝媛 林曉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7日電 『我省的醫療廣告市場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如果再讓這些肆意誇大療效的虛假廣告放任自流,那麼它們侵害的不僅是群眾的健康和財產,還將讓我們整個社會付出更大的代價。』面對虛假醫療廣告泛濫之勢,黑龍江省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張沛怡,哈醫大二院消化內科主任劉冰熔,哈醫大二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中西醫結合風濕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張鳳山,哈爾濱市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春明等六位醫學專家挺身而出,親自探訪這些宣傳神奇療效的醫療機構,來戳穿虛假醫療廣告的謊言。

  提起目前充斥著各種媒體的醫療廣告,省醫院消化內科、內鏡診治中心主任張沛怡氣憤不已。她說,目前,醫療廣告市場秩序混亂、虛假廣告泛濫有目共睹。每天只要一打開電視、翻開報紙,各種具有『神奇療效』的抗癌藥、美容藥、治乙肝藥、壯陽補腎藥、降脂藥的醫療廣告就會鋪天蓋地映入眼簾。這些廣告利用患者求醫心切的心理,將藥品療效吹噓得神乎其神。看到許多患者輕信這些虛假的醫療廣告,作為一名中華肝病學會委員、省肝病學會主任委員、從事醫學研究20多年的醫務工作者,張沛怡的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酸楚和悲痛。

  『簡直就是漫天撒謊、胡編亂造!』哈爾濱市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春明指著一則抗癌口服液的廣告氣憤地對記者說。此抗癌藥聲稱能治各種腫瘤,有效率達到98%,無一例復發轉移。李春明說,如果按照廣告上的說法,只要喝了這種口服液,癌癥就會輕松治愈了,那麼世界上不會再有人忍受癌癥的折磨了。這個廣告連最基本的醫學常識都不了解,更何談承擔救治身患癌癥患者的重任?

  虛假醫療廣告對群眾生命健康極不負責任,許多患者因輕信廣告不信科學,最終導致人財兩空。在專家們接治的病人中,有半數左右因聽信偏方、廣告走過彎路,導致有的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甚至失去了生命。

  我省著名的消化內科專家劉冰熔幾乎每天都會遇到受虛假廣告侵害的病人。有一位60多歲的外地患者,在某報上看到一則哈爾濱市某醫院『無痛檢查胃病』的廣告,便帶著東挪西湊借來的幾千元錢,千裡迢迢到哈爾濱看病。這家醫院只草草地檢查了一下,便診斷老人患有胃炎。隨後,醫生開了一大堆藥,只給老人留了返程的車票錢。老人回家治療了兩個月,病痛不但不見好轉,反而越發嚴重。於是,老人又借錢來哈,在正規醫院檢查後,被確診為胃癌晚期。此時,老人已錯過了手術的最佳時期。

  在2004年黑龍江省政協第九屆二次會議上,身為省政協委員的劉冰熔提交了一份關於整治虛假廣告的提案,但至今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答復。劉冰熔告訴記者,他不會放棄,還要繼續為曾經受過虛假廣告侵害的百姓討說法,避免讓更多的百姓上當受騙。

  風濕病專家張鳳山教授說,每當看到一些媒體連篇累牘地宣傳風濕病的特效藥時,他都感到既焦急又無可奈何。這些特效藥大多數都含有大量激素,初期可能會緩解病癥,但留給患者更多的是無法挽回的肉體和精神痛苦。他曾受邀到某電臺解答風濕病知識,同時在場的還有一位所謂專家。在聽完此人對一種風濕病藥物的宣傳後,張鳳山馬上對此人的專家身份以及所推銷的藥物提出質疑。張鳳山認為大眾傳媒不該給此種明顯沒有科學依據的說法提供舞臺。然而,電臺的答復是:他交了廣告費。

  真教授斗不過假醫生,張教授無奈之下,只能拂袖而去。

  面對虛假醫療廣告肆意妄為、面對患者因輕信廣告而錯過救治時機,張沛怡在憤怒、焦急之後,漸漸地冷靜下來,開始思索:自己是專家、權威,有堅強的醫學後盾,比普通人更有發言權。於是,她決定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揭發這些虛假廣告的本質。

  2004年10月,張沛怡在一媒體上看到一則『哈爾濱市南崗區某醫院以最新技術治愈胃病、肝病』的廣告。於是,對自己身體健康情況了如指掌的張沛怡以胃病患者身份,來到該醫院看病。一進入診室,醫生就問張沛怡『帶了多少錢?』在確定她准備充足後,醫生進行了簡單地查體,然後要求其做胃腸彩超。張沛怡故意指著屏幕上脾靜脈顯示的紅色血流信號問『胃部否是潰瘍?』大夫告知『糜爛』。而對於張沛怡已確診多年的卵巢囊腫,本該在彩超中暴露無遺,然而仍被告知未見異常。這樣,原本沒有胃病的張沛怡被確診患有為十二指腸球潰瘍,並隨時都有癌變的可能。為防止她外出購藥,醫生用各種代碼開出1500多元的藥方。當張沛怡取藥時纔發現,醫生開的藥只有一小部分是治療胃病的,其它大部分都是增強免疫力、價格昂貴的保健藥品。因為沒有付款買藥,病歷診斷和藥方竟被導診護士當場撕毀。

  深感震驚的張沛怡一方面將自己的經歷向有關部門如實舉報,同時以自己黑龍江省政協委員、省婦聯執委和全國婦女代表的身份,聯合本院及哈醫大一院、哈醫大二院、哈爾濱市第一醫院等六位醫學專家,聯名致信有關部門和新聞媒體,歷數虛假醫療廣告種種騙術,痛陳其帶給患者及其家庭,以及整個社會的危害,呼吁切實整治虛假醫療廣告,還人民一健康就醫環境。

  王桂照是哈醫大一醫院的名譽院長,心血管內科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身患冠心病的王桂照不斷聽患者介紹一種新藥,號稱擁有美國專家技術、通過洗心垢等方法治療冠心病效果獨特。王桂照對廣告宣傳的藥品功效本能地提出了質疑,但並未被患者接受。為證實自己的判斷,王教授花1300元錢買了5個療程的藥品親自服用,兩個月過後再做檢查,與廣告宣傳的療效相去甚遠。比起1000多元的冤枉錢,他更痛心的是由此對病人造成的誤診、誤治。他說,這後果和謀財害命沒什麼區別。王教授決定通過維權以正視聽。然而較起真來纔發現這個過程同樣步履艱難。曾經信誓旦旦的媒體賣的是廣告版面,廣告內容多由廣告公司或廣告商自行提供;藥店出租櫃臺,更不會對藥品療效負責;質疑藥廠需要證據,然而普通患者通過廣告買藥一無診斷、二無權威機構對服藥前後癥狀做對比,根本拿不出被有關部門認可的依據。患者只能望而卻步,自認倒霉。

  在抗擊虛假醫療廣告行動的同時,專家們發出了這樣的質疑:根據《廣告法》的規定,藥品、醫療器械廣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的斷言或者保證,不得說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而且藥品廣告的內容必須以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批准的說明書為准。既然法律都已經作了明確規定,那麼虛假廣告為何還如此猖獗?難道是法律管不住假廣告?

  張沛怡等專家曾經通過多種渠道找到管理醫療廣告的相關部門,但是每次都是失望而歸。經過反復地詢問和探求,他們逐漸了解到:藥品廣告的審批權在省級以上藥監局,監督管理機關是工商局。作為藥監部門,他們雖有專門的市場處查閱媒體廣告,因為沒有執法權,只能按照程序反饋給工商部門處理。

  有的專家為此找到了工商部門,希望他們承擔起監管的職責。工商部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講,盡管打擊虛假廣告是他們的職責,但由於一些錯綜復雜的關系,他們同樣對打擊虛假廣告力不從心。種種人為的因素攙雜在一起,令虛假醫療廣告有了生存空間,也增加了整治的難度。

責任編輯: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