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物挖掘現場 |
東北網12月7日電 日前,齊齊哈爾市新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出土蚌環之多在黑龍江省尚屬首次。
2005年11月8日,齊齊哈爾市文物管理站工作人員一行五人來到富拉爾基區文物管理所,與富拉爾基區文物管理所進行擬申報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普查,當來到洪河村東南約一公裡處時,在嫩江西岸的斷壁上,發現一處大型房址,並在房址底部發現一組排列整齊的蚌器,由於沒有攜帶挖掘工具,只對該蚌器進行清理,經過初步清理發現,該處為一座墓葬,年代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
斷壁位於嫩江西岸,它高約5米,表土為耕土層,厚約0.3米,土質為黑色亞黏土,包含植物根莖及石塊。房址開口於耕土層下,呈長方形,開口下約1.5米至房址底部(未清理);墓葬開口於房址底部,南北向,為土坑豎穴墓,僅存西北一角,呈三角形。北寬南窄。南北長約1.3米,東西寬約0.4米。
由於墓葬破壞嚴重,墓內肢骨僅存骨盆以上大部分,頭骨面向嫩江(東側),為側身葬。已經分不清是左側還是右側的尺骨和橈骨上,整齊地排列著十件蚌環。位於骨盆右側,出土一件保存較為完整的低溫燒造黑色彩陶缽。
記者在文管站見到了這十件出土蚌環,完整7件,殘3件。據齊齊哈爾市文物管理站辛健介紹,蚌環呈閉合的橢圓形,為單片蚌殼去邊、掏空、打磨制作,鈣化程度高,輕輕敲擊能發出悅耳的清脆聲音。環壁由寬變窄,最寬處為蚌殼中部邊緣,呈傾斜狀;最窄處為兩片蚌殼閉合處,呈圓柱狀。蚌環呈黃白色,部分位置出現蛋白色涂層,使表面粗糙,疑為氧化物。最寬處可以清晰的看見生長紋。記者仔細觀察,出土蚌環『工藝』精巧,依據天然紋理打磨,在現代也屬於上佳工藝品,古人僅用簡陋工具能制出此物,令今人稱奇!
出土的彩色陶缽周身有凹凸不平的經緯紋。位於口沿外側有一圈寬約2厘米的紅色彩條,位於彩條的下方有一條線,與周身的紋飾區分開來。從陶缽的殘片可以清晰的觀察出,該陶缽胎體內添加了蚌粉,胎質較細膩。
齊齊哈爾市文物管理站辛健介紹說,洪河村的墓葬,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出土的蚌環數量之多在黑龍江省尚屬首次。
![]() |
出土的蚌環 |
![]() |
出土的白瑪瑙刮削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