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7日電 植根於黑龍江本土生活和文化背景的北大荒版畫歷經四十餘載的風雨路程,幾經拼搏,在當代中外版畫藝術語境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享譽國內外。雄奇瑰麗的北大荒版畫不僅僅是黑土文明的碩果,更是北疆文化的驕傲。
從北大荒版畫誕生之日起,《黑龍江日報》就對這一黑土奇葩給予了熱切的關注和由衷的喝彩。恰逢《黑龍江日報》創刊60周年之際,本報舉辦了《北大荒版畫精品展》。近日,省內版畫界的精英們坐客《黑龍江日報》,暢談北大荒版畫發展歷程,展望北大荒版畫遠景。
晁楣:黑龍江版畫在創新中發展
北大荒版畫從五六十年代崛起,經由轉業軍人、下鄉知青、墾區青年不同成分的三代作者的創新發展,走到了今天。先後湧現了阿城版畫、大慶版畫、大興安嶺版畫、雞西版畫等業餘版畫創作群體,形成了一支號稱擁有200餘人骨乾隊伍的版畫大軍,在中國新興版畫發展史上書寫著重要的篇章。據我所知,長期以來,在國內還沒有一個省能夠像黑龍江一樣把版畫作為第一大畫種排在所有畫種的首位的。
近幾年,黑龍江版畫也在面臨著考驗,黑龍江地處邊遠北疆,經濟不發達,藝術品進入市場的機會要少得多,因此黑龍江版畫的繼續發展面臨重大挑戰。
要想走出困境,還需要人纔培養、藝術創新等多方面做出努力。黑龍江省有史以來沒有獨立的高等藝術院校及單獨的版畫專業,沒有其他版畫強省如浙江、江蘇、四川和雲南那樣的優勢。多年來這些藝術院校一直在為本省培養和輸送經過嚴格訓練的優秀本科畢業生。而我們由本省錄取到各地高等藝術院校版畫專業的學生,畢業後絕大多數都沒有回來。這應該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對人纔的培養是振興版畫業的關鍵。另外版畫創新是其更好生存下去不可回避的問題,由於業餘作者的專業素質和文化素養較差,較難突破原有水平的局限,持續發展的底氣不足,群體創作中同樣的生活環境,同樣的創作方法,一人出新,眾人仿效,則易使作品風格雷同,在某種程度上泯滅了自我意識和個性化追求,這就需要版畫作者在風格上展示作品個性,在突破原有創作模式限制等方面下功夫。也只有這樣,黑龍江版畫纔能走出自己的新路子、創作新模式,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
袁耕:與其他版畫流派相互借鑒,共同進步
彈指間四十餘年過去,北大荒版畫完成了由單一風格向多樣風格的過渡,北大荒畫派歷久彌新、後繼有人並獲得了更高的昇華,她與四川、江蘇、雲南以及國內外其他各版畫流派相互借鑒,共同進步,已經並將繼續在我國現代版畫的燦爛星空裡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輝。四十餘年來歷經幾代創作集體並且壯益彌堅的北大荒版畫學派,能否臻於不惑並在今後的創作道路上有所突破,是值得所有關心她的人們為之認真地思索和做出不懈努力的。
北大荒版畫的成功,還在於她影響和帶動了黑龍江流域版畫創作的全面繁榮,使北大荒版畫這一本土藝術品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與時俱進、持續發展。人們欣喜地看到:多年以來,在晁楣等北大荒版畫元勛們的直接關心與具體指導下,相繼湧現出阿城、大慶、雞西、大興安嶺等區域性版畫創作群體。由於作者群的擴大和更新,將原來著重表現墾區大農業的題材,拓展到表現大油田、大煤礦、大林業等現代工業題材以及北方民族風情等領域的題材。上述群體的版畫家們依據自己特有的生活體驗,借鑒北大荒版畫創作的成功經驗,堅持深入生活,勇於創新,在創作實踐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這些群體的作品無論在審美角度、抒情色彩、形式美感、裝飾趣味方面,還是在畫面的色調、構成、節奏、韻律處理等視覺傳達的把握方面,抑或在選擇板材版種、運用肌理特效、拓印手法次序等等對版痕、印痕的追求方面,既有對北大荒版畫傳統風格的繼承和借鑒,又幾乎在所有方面都顯示出鮮明的地域特征,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陳龍:拒絕平庸展現開拓
我剛剛參加完第十七屆版畫展,通過這次展覽,作為一名版畫作者,深感推陳出新的重要。這次我省的有些地區版畫全軍覆沒,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創作出富有生活氣息的新的藝術語境,沒有創作出能夠展示個性的作品,看上去又不精致,技術層面又欠火候,引不起觀者的『激情』。
作為北大荒版畫的繼承者,應該加強自身對北大荒版畫的再認識,就是要在創作中拒絕平庸,用新的語境、新的表現形式、新的展示自我個性的風格,來創作北大荒版畫。同時,要不斷豐富文化素養和藝術素養,增加自身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內涵,加強基本功的修煉。
為更好地展示北大荒版畫的優勢,還應該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自身的努力,讓北大荒版畫能夠在發揚傳統畫風的基礎上,更好地展示自己新的藝術魅力。
張光林:『鎖定』精神指向創作版畫精品
『北大荒版畫』是一種藝術品牌,不管人們如何懷念和仰慕,它已經完成了這一品牌所應負荷的使命。其後的創作盡管也冠以北大荒版畫的名稱,畢竟不是老字號的樣式了。
北大荒版畫豎立的豐碑已立在那裡了,後來的小碑盡管林立,遠不如先前的壯美。
現在,北大荒版畫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也很大,各種文化藝術思潮的影響,也在衝擊著北大荒版畫原有的畫風、精神內涵等,這就要求我們在發揚北大荒版畫精髓同時,賦予北大荒版畫新的精神指向,增強版畫的審美情趣,引起人們的共鳴。
作為北大荒版畫的作者們,應該冷靜對待正處於轉型期的北大荒版畫,如何讓版畫更能突出時代的精神風貌,通過怎樣的色彩、藝術手法等展現變革中的生活角落、人們心態等,在吸取新的優秀文化思潮影響的基礎上,充實北大荒版畫的精神內涵,創作出更多地高、精、尖的版畫作品。
張洪馴:在超越中前行
在回顧北大荒版畫發展歷史時,感覺前輩的畫風大氣、壯觀,給人以一種震撼力。他們優秀的畫風一代一代在影響著人們,而作為新一代北大荒版畫作者要在此基礎上超越這種『震撼力』,在超越中發展,在超越中前行。
北大荒版畫自然、恢宏、真實展露的畫風,是值得推崇的。作為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北大荒版畫作者都應該繼承。更重要的是在繼承的基礎上超越,用新的理念、創作實踐、繪畫技巧等將北大荒版畫推到一個更高的境界。這就需要這個創作團體在題材選用、個人修養、個性創作行為等諸多方面下功夫,讓新的生活體驗、生活氣息、生活色彩融入到版畫創作中來,在原有的基礎上,賦予北大荒版畫更新的藝術內涵和藝術底蘊,也只有這樣纔能在超越中,大踏步地前行。
郝伯義:只有探索纔能創新
回眸北大荒版畫青年創作隊伍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作者投身於墾區的建設生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廣袤的黑土地上生機盎然,群眾的生活水平得以改善,新房替代了過去的草坯房,生產生活結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正是這些繁榮景象,激發了青年作者的創作熱情,創作出了一批批面目清新的版畫作品,於1982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北大荒風情版畫展》,又於1988年還是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烏蘇裡江行-北大荒風情版畫展》,1991年又在中央美術學院展覽館舉辦了《北大荒黑白木刻展》,獲得首都美術界專家和觀眾的好評。
時代發展,大浪淘沙,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墾區北大荒版畫迎來了新的轉型期,那就是從50年代末形成的寫實的一統藝術風格,到80年代以朴素抒情為特征的水印風情版畫,進而變遷到個性化多樣化的新畫風。
其實,一種長期原封不動狀態下的藝術形式,存在著新生的因素。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風情版畫,再次向模式挑戰,疏遠荒淡現成的樣式,朝多性化個性化的現代畫風探求,以漸進的心態尋覓自己的形式語言;不再虔誠的認同規范,更不隨波逐流,捕捉主觀的審美情趣在發展中淘沙出一代精英,構成了新一代版畫創作陣容。他們各自為戰,獨樹一幟,改變長期形成的定勢,揚棄與繼承,超越與奮進,鑄造成新時代的頑強斗士。當他們以後再次回眸,必當問心無愧。
劉榮彥:版畫大省地位不可動搖
全國第十七屆版展評選已經過去兩個月了,中國美協分配給黑龍江美協的50件作品名額,實際入選27件,入選率52%%,這是近年來入選率最低的一次。通過這次版展,不難看出,中國版畫目前發生了很大變化。
根據全國第十七屆版展的特點,來對照我省的版畫創作,相對來講,創作理念有些置後,手法較老,作品整體實力後勁有些不足,創新少,給人感覺老面孔,和其它版畫大省美院相比,存在了一些差距。
古今中外,凡是能保留下來的美術經典,哪一幅都有它實在的生活影像,或反映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根據我省的版畫發展及每個版畫家的自身實際情況,須制定好今後的發展目標,努力方向,最好在自己風格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每幅作品如能給人感覺有變化足矣。同時我們還要充分發揮地域優勢,搞多種版材(綜合板)制作,長期摸索,肯定會有新的發現,堅持自我,堅守本土,努力汲取,定有收獲,版畫大省的地位不可動搖,這需要用實力去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