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2月8日電 近日,哈爾濱市市民向記者反映,香坊區珠江家園附近有一家網吧,接納附近學校的未成年人上網,並且通宵營業。值得關注的是,許多網吧使用新招數避開監管。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貴賓』多是未成年人
記者發現,許多網吧越開越大,生意越來越紅火,經過精心裝修,卡座、包房、單間等新格局取代了以前單一的大廳。而這類『貴賓』間多是半遮掩的,用門簾擋住,具有隱蔽性,從外面很難看清裡面的情況。據經常上網吧的劉先生觀察,現在許多網吧接納未成年人,都將他們引入此類『貴賓』間。據說這樣可以避開檢查人員,因為一旦管理部門檢查,檢查人員往往都是在大廳看一圈,並不了解還有卡座、包房、單間等『內容』。
記者了解到,哈爾濱市農田街小區內的一家網吧經常用緊挨著後門的小間或者隱蔽的卡座招攬未成年人。如果有家長來找孩子,店主還主動為孩子『把風』,使家長很難發現。
記者發現,小區內網吧接納未成年人的現象較為普遍。
封門『包宿』遇火情難逃生
『包宿』就是從21時到翌日清晨在網吧通宵上網,因這一時段的上網費用低廉,所以受到經濟條件有限、白天時間有限、又脫離家長管束的高校在校生的青睞。記者發現,大學校區附近網吧包宿之風最濃,如工大、黑大、師大、農大附近的網吧,一到周末『包宿』者必須提前預定位置,一到晚上所有的位置就會被佔滿。幾乎所有的網吧都是7時結束『包宿』。網吧集中的地方就會出現大群的上網者返回宿捨睡覺的情景。
日前的一天清晨,記者在學府路四道街看到一群學生模樣的年輕人結束『包宿』從網吧出來。見記者拍照,他們滿不在乎地說:『我們集體晨練呢。』
記者在哈爾濱市文化市場稽查大隊了解到,按規定,網吧營業時間最晚不應超過24時,而網吧業主的主要財路就是『包宿』。所以為了躲避檢查,許多網吧都選擇了『半夜封門、打死不開』的辦法。記者采訪中發現,某高校附近多家網吧每天23時就大門緊鎖,而且大多數是使用下拉鋁合金門,窗戶也都用厚實的簾子擋死,密不透風。更有高明的網吧用自家的牌匾的長明燈來掩蓋室內的燈光。在這種環境下,室內空氣極其污濁,煙塵滿屋飄散,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更為嚴重的是,一旦發生火災或事故,裡面的人員根本沒有辦法疏散。
記者采訪中發現,隨著環境、設備的改善,網吧的收費也呈上昇勢頭。在許多單間和包房中,還出現了沙發床,單、雙人床等家具。據一位經營者說,這是應上網者的要求而設置的,現在『包宿』的人多,有的甚至連包一個月到幾個月。這些人玩累了倒頭就睡,醒了繼續上網。如果不給他們提供床鋪,這些人可能就跑別的網吧去了。
種種伎倆對付監控軟件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控制軟件,以便於登記上網人員身份和監管網吧營業額。這一軟件要求每一個上網者都必須持有上網卡,而上網卡是使用者自己用身份證登記的,按理說應該人手一張。而網吧應付此招的手段是儲備上百張上網卡,提供給那些包括未成年人在內的沒有上網卡的人使用。記者發現,網吧老板手中的大量上網卡一般都是從到外地工作的畢業生手中收取的。
按規定,網吧對上網人員要登記姓名、身份證,並且記錄保留時間最短為3個月,而實際上網吧並不按這一規定執行,往往是為應付檢查做假的記錄,來掩蓋接納未成年人上網的事實。
按規定,24時後網吧不許營業,控制軟件對此進行監管。在24時後,網吧營業服務器若想逃過監管,就要靠一些電腦『高手』來做手腳———現在網吧大多都和一些網絡公司或者計算機軟件公司掛鉤,網吧花錢請他們幫忙,使得自己的主機可以避開監管,並且在一定時間內提供系統維護支持,使其營業不受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