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9日電 據黑龍江日報消息,林業資源型城市伊春,自實施『天保』工程後,使出渾身解數,在建立就業培訓網絡、成立勞務中介市場、進行政策扶持、開展勞務輸出基礎上,近年又通過發展家庭經濟、改革林權制度兩項舉措,開拓就業再就業渠道。目前,伊春登記失業率已低於省定控制指標0.8個百分點。
『天保』工程後,伊春林業職工大量下崗,比例高達42%,且每年尚有近3萬名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
那麼,如何使這些人短期就業再就業,長期致富奔小康?伊春作出扶持職工發展家庭經濟的決定,並出臺系列優惠政策。
目前,伊春僅從事木耳栽植的職工戶就達3萬多戶,年栽植木耳4億袋,成為全省最大的木耳生產基地。
這個市的五營林業局,現有7000多職工栽植木耳,年產量高達2500噸,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戶均純收入近3萬元。而且,每逢木耳采摘季節,栽植戶需大量僱工,為此每年都有2000多名外局人員到此打短工。
據了解,凡有自營經濟項目的家庭,都能一家上項目,全家就業再就業。經統計,現伊春從事家庭經濟人員已達28.1萬人。
所謂林權制度改革,即是在林地所有權歸國家前提下,將部分林地經營權賣給職工,林地上的林木所有權,歸造林者,並可自由流轉。
王敏屬伊春『轉崗分流』職工,他在自家林地上栽植落葉松和楊樹16.77萬株。他說,再過六七年就可見效益。那時,按現在的木材市場最低價計算,他的林木總值可達100多萬元,不但如此,王敏還與妻子每年在林下栽植木耳和北藥,年獲利2萬多元。
現在,伊春已在5個林業局進行了林權改革試點,流轉『民有林』8萬公頃,安置下崗職工3000人,且同樣是一家有林,全家就業再就業。
發展家庭經濟與改革林權,使伊春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顯著成績。2003年和2004年,伊春當年新就業人數分別超過當年登記失業人數2146人和8889人。2004年,伊春城鎮登記失業率為5.4%,低於省定控制指標0.2個百分點。今年1月至9月,伊春完成就業再就業3125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8%,低於省定控制指標0.8個百分點。
『生態』和『生活』兩手都要硬
王敏學
有一種說法,叫做『不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顯示了人們保護環境的決心,值得稱道。但養育綠水青山是需要時間的。在這一過程中,安排不好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他們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難免會受到傷害,也會最終影響到生態建設。所以,一手抓生態,一手抓好就業再就業,就顯得十分重要。
伊春提出,『再困難絕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難絕不以資源換取暫時利益,再困難絕不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與此同時,他們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家庭經濟、推行『林權改革』,把保護生態與安排好人民群眾的眼前生活巧妙地結合起來,一手抓生態,一手抓就業再就業,互為依托,互相補充,相得益彰。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看到了大自然的慷慨。樹多了、山綠了,藥材、蘑菇、木耳、松子,滿山遍野。環境變好,人們的經濟收入也同步增加,所以這裡的人就更關心生態,進入了一種良性循環。有人想:荒山禿嶺,哪裡會有這麼多的就業再就業門路?這綠水青山不就是擺在眼前的金山銀山嗎!
生態,不是一家一戶能保護得了的,就業再就業也不是完全靠市場機制能解決的,當地黨委和政府把這兩件事都緊緊抓在手上,都抓出了成效,為資源型城市轉型提供了一個有益的思路。我們衷心希望我省能出現更多的綠水青山,更多的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