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1日電 無論身居偏遠鄉村,還是繁華城市,人們都希望孩子能受最好的教育,能上最好的幼兒園,讀最好的小學、中學,再進名牌大學。近年來教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可是要給人們提供更多、更好的優質教育資源,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對政府來說仍然是一項緊迫而現實的重大課題。聚焦今後五年我省教育的發展,專家認為:『十一五』是我省教育站在新起點上大有作為的黃金發展期,也是應對各種挑戰的矛盾凸現期,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務。
機遇和挑戰面前,全省教育『十一五』藍圖該如何規劃?省教育廳廳長張永洲說: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發展科技、教育,壯大人纔隊伍是提昇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強調教育要優先發展,這為我們指明了教育發展的目標和方向。結合我省的實際,我們在編制教育『十一五』規劃時,必須堅持貫徹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思想,以『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根本宗旨,堅持優先發展和適度超前發展,堅持持續、協調健康發展;立足全省老工業基地振興和小康社會建設的中長期需求,著力解決制約教育發展、關系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關注的重大問題。充分發揮教育功能,加快教育發展,促進小康建設。
以人為本科學謀劃
去年10月,省教育廳有關部門依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數據,對全省『十一五』期間各級各類教育學齡人口進行了充分調研。預計今後5年,除高等學齡人口在300萬至320萬高峰運行外,我省其它階段的學齡人口都在下降。至2010年,小學階段學齡人口為180萬左右,比今年減少17.6%;初中學齡人口為103萬,比今年減少25%;高中階段將基本穩定在125萬至130萬之間,比今年減少37.5%。
各階段教育適齡人口結構的變化,為今後5年全省各階段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省教育廳副廳長高蓓介紹,在此基礎上,省教育廳對『十一五』全省各階段教育發展規模的趨勢作了預測。主要包括高等教育、高中階段、義務教育、全省人口文化素質、全省民辦教育發展趨勢預測與建議等。還組織省內專家對全省62所高校的辦學層次、辦學規模、辦學水平等進行了充分論證。
審視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勇敢面對,是科學謀劃全省教育『十一五』規劃的關鍵。到今年底,全省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但基礎教育均衡化程度較低,城鄉差別較大,優質教育資源難以滿足社會和群眾需求。全省50多個縣財政投入不足,靠轉移支付過日子,很多縣教育公用經費還不到位。高中階段教育的瓶頸還沒有打破,初中畢業生昇學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還沒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中等職業教育規模與『九五』相比有所下滑,普通高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比例失衡。每年新生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高等教育,在連年擴招後,其辦學規模、速度、結構和質量、效益之間的辯證關系的調整還不到位。
高蓓認為,這些機制、體制、環境、投入上存在的問題將直接影響教育大局的發展。全省教育『十一五』規劃,在優先發展的前提下,必須從解決這些直接影響教育發展的問題、事關百姓利益的問題入手。目標確定力爭求實,措施保障要有可操作性。要體現『以人為本』,堅持不懈地推進教育公平,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努力保障人民受教育權益的實現。
適度超前強化服務功能
專家們認為,教育是作為提昇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不僅要優先發展還要適度超前。到2010年,我們要進一步鞏固『兩基』成果,提高義務教育質量,人均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穩步推進高中階段教育,在大中城市和經濟比較發達地區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擴大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加快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建設。高等教育由規模擴張轉向內涵發展,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研究生規模進一步擴大。大力發展民辦教育,招生比例有大幅度提昇,形成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要全面發揮教育服務和諧社會建設功能,在人纔供給方面,要著力解決全省勞動力素質整體偏低、人纔供給呈現結構性短缺、教育總體供給能力不足的問題;在科技服務方面,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和科技服務,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的風險機制,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增強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服務的意識,面向老工業基地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和糧食主產區建設,充分發揮教育的服務功能。
專家學者強調,『十一五』期間,我們還要進一步強化政府行為,依法保障對教育的投入,全面推進依法治教的進程,以保證教育持續、健康、協調、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