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2月13日電題:聽了這話,臉紅不?
似乎這已經成了一個規律:一到年關,關於農民工討工錢的新聞就多了起來。僅在12月8日這天,哈爾濱市就發生了兩起農民工因為資方欠薪而登上高樓以死相逼的事件。在某工地一處四處漏風的工棚裡,記者看到三十多名來自鄉下的建築工人衣著單薄,面黃肌瘦,已經苦等了一個多月,而有關單位仍在互相推諉,問題久拖難決。
以過激手段來討薪,實不足取,也涉嫌違法;不過,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如果有關部門能夠對這些農民的處境高度重視,並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幫他們維權,還會發生這一幕嗎?誰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如果不是迫於無奈,如果不是因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他們又怎會鋌而赴險?
就在十多天前,也有一群這樣的農民,他們成為了媒體競相關注的主角。那是在哈市受松花江水污染影響大停水期間,郊區幾十位村民自發組建成了一個送水隊,趕著馬車,開著農用小四輪,浩浩蕩蕩進城為市民義務送井水。面對鏡頭,一位村民動情地說:『城裡人平時幫了咱們不少,現在有難,咱不能在一旁瞅著啊……』多麼朴實的話語,多麼感人的義舉!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就是老鄉們朴素的思維方式。他們的感激,也許來自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鬧市街頭快要迷路時受到一位市民熱心的引導,也許來自於偶爾一次,城裡某個單位為村裡的一位失學兒童送去了學費和越冬的棉衣,因此他們纔會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因此他們纔會說:『城裡人平時幫了咱們不少。』
可是,聽了老鄉這句發自內心的話,我們每一個人是否都能受之無愧?
這些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地拉大,各種社會福利待遇也不可同日而語,甚至農民的平均壽命都要比城裡人少十多歲,不可否認,這種差距是歷史上形成的不合理的分配體制造成的。在城市繁榮的背後,一代代農民兄弟作出了巨大的犧牲。然而又有多少城裡人為此就心懷感動,並想過用自己的行動去回報呢?恰恰相反,我們不只一次看到,有些人辜負了這種犧牲,傷害了兄弟的感情。城裡的一些醫院,專門利用農民的朴實,散發虛假廣告,坑騙來自鄉村的患者,無情地掏光了他們辛苦耕種的血汗錢,然後把他們趕出門外;一些素質低下的城管人員,對待進城菜農粗暴生硬,踢翻了菜籃子,撅斷了秤杆子的現象不斷發生;某些商家,將積壓的偽劣過期產品賣給村民,還美其名為『送貨下鄉』;還有各種制度上的歧視,農民工的孩子入學時常被收取高額學費,同樣都是在大街上被車撞傷,如果對方是一位進城務工的農民,得到的賠償不及城裡人的一半……對這些,人們似乎習以為常,也心安理得。因此,當喝著村民們送來的清冽的井水時,當聽到老鄉們『城裡人平時幫了咱們不少』這句話時,能不感到臉紅嗎?
災難是最好的老師,它讓人們學會了感恩,懂得了團結友愛的重要。然而它能否驅除人們根深蒂固的優越感和冷漠?能否引起有關部門對現行政策的反思和調整?什麼時候我們這些城裡人能把這句話反過來說:『老鄉們平時幫了咱們不少,咱不應再傷了人家的心……』?
城鄉一家,親如兄弟,互幫互助,共同發展,這是一幅多麼和諧的未來社會藍圖,而畫師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