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12月13日電 有『共和國大糧倉』之稱的黑龍江墾區,近年來堅持以農業機械化為先導,基本實現了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化。今年,墾區農業職工人均生產糧食3.35萬公斤,創下我國農業最高勞動生產率。
記者從黑龍江農墾總局了解到,作為全國重點商品糧基地,黑龍江墾區積極引進世界先進的大型農機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使墾區的農機裝備位居國內領先水平,促進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去年以來,這個墾區重點組織實施了155個現代農機裝備示范區項目,斥巨資從國外引進了一批智能化的大馬力拖拉機、收獲機及配套的大型農機具。『十五』期間,黑龍江墾區農機更新投入資金達30億元,徹底結束了以東方紅-54、德特75等老式農機主宰農業機械化的歷史。目前,墾區已擁有農機總動力416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2.39萬臺,大型自走式聯合收獲機8369臺,插秧機4.3萬臺,農用飛機30架,形成了從田間到場院、從地面到天上的我國最大的農業機械群。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高達91%,其中旱田達95%,水田達84%。
大馬力機械為發展精准農業提供了舞臺。這些農機集衛星定位、數字遙感、信息化系統采集於一身,從播種到秋收全部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大豆、玉米采用精密播種機播種,每畝可節約種子2公斤,增產至少10公斤。機械化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全國糧食生產十大標兵之一的崔永龍,在墾區種植近2萬畝農田,5年累計為國家生產糧食2.8萬噸。而他每年僅用工7人,人均種地近3000畝。從種到收依靠一整套世界先進的現代化農機具,機械總動力達2100多馬力。據匡算,黑龍江墾區3000多萬畝耕地全部實現大馬力機械化耕作後,每年節本增效可達18億元。
先進的農業機械使黑龍江墾區實現了跨場、跨省作業,帶動了周邊農村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近3年間,墾區累計為省內外農民代耕、代種和代收服務1100萬畝,農墾農機創收1.6億元,促進農民增收7100萬元和節約機耕費2500萬元,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