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2月15日電 從晁楣的《第一道腳印》、《北方九月》、張作良的《排障》再到陳龍的《秋的蘇生》,一幅幅藝術精品,從黑土地上誕生,聞名中外美術界,是幾代北大荒版畫家心血的結晶。在畫家們的筆下,北大荒版畫著力彰顯著黑土藝術的個性品質,它是這塊土地上的藝術奇葩,而且,歷經四十多年歲月,展現出旺盛而強大生命力,成為龍江文化的一面旗幟。
地域文化品牌的一面旗幟
倘若把北大荒版畫看作一個藝術群體,如今她已經跨越了近半個世紀。在新老交替的三代作者漫長豐富的創作實踐和不斷的追求中,北大荒版畫由誕生、成長到發展,其藝術面貌也在發展變化中不斷得到提昇,而聞名中外畫壇。
誕生於1958年的北大荒版畫,是通過1960年、1962年連續在北京舉辦的『北大荒美展』和『北大荒版畫展』而聲名鵲起的。伴隨時代變遷,北大荒版畫的畫風也隨群體的變更而變化:五六十年代的激揚與豪放;八十年代的理性、坦誠和抒懷;九十年代以後,色調明快、多元個性。與此同時,省內的雞西版畫、阿城版畫、大慶版畫、大興安嶺版畫等也相繼出現,版畫藝術之花,在黑龍江遼闊沃土上遍地盛開。
晁楣、張作良、張禎麒、杜鴻年、張路、郝伯義等優秀的版畫家們,在苦苦追求中,逐漸地形成了自己鮮明而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藝術風格的多樣性正標志著這一流派的成熟,實現了由版畫藝術學派到地域文化品牌的『昇級』,北大荒版畫成為了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的主要流派之一,並在幾代繼承者的手中,不斷續寫著輝煌。
別讓北大荒版畫從歷史舞臺的主角位置上漸漸淡去
曾經輝煌過的北大荒版畫如何持續輝煌?這是擺在北大荒版畫家們面前的現實問題。在今年舉辦的全國第十七屆版畫展中,中國美協分配給黑龍江美協的50件作品名額,實際入選27件,入選率52%,這是近年來入選率最低的一次。
在本報日前舉行的北大荒版畫研討會上,三代版畫家們一邊咀嚼著北大荒版畫的成功經驗,一邊客觀、冷靜地審視著我省版畫創作中出現的問題。
北大荒版畫的創始人之一、著名版畫家晁楣告訴記者,在多元化的今天,版畫正走向邊緣化,正從歷史舞臺的主角位置漸漸淡去,雖然在我省還是第一畫種,但如不加以重視,保持住北大荒版畫的優勢,黑龍江版畫就會走下坡路。
第二代版畫家代表袁耕清醒地指出,由於多種原因,近年來我省優秀版畫作者逐年流失,北大荒版畫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資源明顯短缺,我省版畫大省地位面臨著挑戰。
第三代版畫家的中堅陳龍也在思索:我省一些年輕版畫家隊伍中明顯出現了人雲亦雲和跟風現象,他們只作表面摹仿和簡單的圖式繼承,畫面傳達過於淺白直露和表面化。
而版畫家劉榮彥認為,與全國相比我省版畫創作理念置後,手法老套,作品整體實力後勁不足,創新少,給人感覺是老面孔。
其他一些版畫家也有同感。近年來,我省一些版畫越來越注重表面的整潔和畫面的修飾,雖改變了以往的技藝粗糙,印制不細的弊端,但一些版畫家的創作僅僅停留在外表的技術層面忽略了情感的表達和情感抒發的關鍵要素,作品的內涵單薄空泛,缺少精神含量。正像畫家王僖山說的,如果版畫失去了應有的精神內涵,版畫也就失去了所要傳承的東西了。版畫大師應同時具備繪畫思想、造型能力和繪畫技術這三種能力,缺一不可。就這一問題,晁楣先生旗幟鮮明地說:『制作性、工藝性應到此為止。』版畫應關注文化內涵,這是我們的出路所在。
面對各種版畫流派的衝擊、誘惑,作為北大荒版畫的繼承者們,應該如何積極應對版畫創作中出現的問題,高擎北大荒版畫這面旗幟,讓她持續保持自己的魅力和風格,這是一道難題。
變中求發展,北大荒版畫這樣續寫輝煌
版畫家晁楣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藝術創作貴在創新。黑龍江版畫是從北大荒起家的,那是我們的根,我們不能完全脫離開黑龍江特色和這片土地,應該我行我素,走別人走過的路是懶漢的做法,不是藝術家應有的品質。
北大荒版畫的主將張禎麒曾說過:『藝術上的地方特色與創作風格是和藝術流派密切相關的,沒有以反映黑龍江沃野綿延、冰封千裡的景物和描寫人們在開發自然環境、建設北大荒為主題以及為表現這一大主題在藝術探索中采取相應的手段,就不能有北大荒版畫的流派。北大荒版畫只有立足和深化這一主題,纔有發展的廣闊前景。』
省美協版畫藝委會主任陳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北大荒版畫的精髓是對當時政治標簽式版畫進行耳目一新的變革,而變革纔是北大荒版畫能成功的根本,我省版畫要超越他人畫語,建立自我語境,創作隊伍要借鑒其它畫種的特點,在重視現實關懷、人文關懷的前提下,樹立起『侵略意識』,語言要吸取其它畫種的精髓,要發展就要講『拿來主義』。
省委、省政府在《關於建設邊疆文化大省的實施意見》中明確部署了『以打造龍江品牌、創立龍江流派、構築龍江特色為目標……築強一批如北大荒版畫、冰雪山水畫等全國知名的藝術品牌,建設一批在全國佔有一定優勢的藝術門類』的具體任務。省文聯、省美協及省版畫院已經提出了振興我省版畫的戰略規劃,建設專門的機構和設施,對北大荒版畫不同時期和作者、不同題材和版種的優秀作品進行收藏、保護、陳列和研究。不斷鞏固和擴大版畫作者隊伍,提高版畫創作水平,使北大荒版畫獲得更廣泛、更深厚的群眾基礎。
經歷幾代人的不斷錘煉與拓展,北大荒版畫在國內外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畫種本身,她已提純並昇華為龍江千裡黑土的文化符號。身體力行的第三代版畫家們深信:邊陲龍江大地蘊藏著一種值得永遠繼承和挖掘的寶貴文化資源———北大荒版畫,她仍邁著年輕的步履在奮力前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