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變革經營方式 黑龍江墾區創下農業最高勞動生產率
2005-12-22 09:28:5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雅文 徐國春 謝振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12月22日電 題:現代農業的裡程碑

  一望無垠的綠色鋪向天際,農用銀鷹飛行在天空噴灑葉面肥,大馬力拖拉機編隊耕作在田間,一臺臺噴灌機高揚手臂,播灑著雨露……這是夏秋時節記者在黑龍江墾區看到的一幅現代農業的壯麗畫卷。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舉措之一。近年來,黑龍江墾區以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目標,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進程中,不斷創造著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戶增收的奇跡,已成為全國重點商品糧基地、共和國的糧食安全戰略後備基地和現代農業的示范基地。

  創下農業最高勞動生產率

  全國糧食生產十大標兵之一、中國第一種糧大戶崔永龍,在八五四農場種植近2萬畝地,5年累計為國家生產糧食2.8萬噸。而他每年僅用工7人,人均種地近3000畝。崔永龍興奮地告訴記者,這多虧了『大馬力』。他現已擁有從種到收的一整套世界最先進的現代化農機具,機械總動力達2100多馬力,總資產600多萬元。

  為了多發展像崔永龍一樣的現代種地大戶,全面推進墾區的現代農業建設,2004年和2005年,黑龍江墾區重點組織實施了155個現代農機裝備示范區項目,投資3.5億元從美國凱斯、迪爾等公司引進了一大批集衛星定位、數字遙感、信息化采集系統為一身,世界一流的180 450馬力的智能化的大馬力拖拉機、收獲機及配套的大型農機具,徹底改寫了墾區以東方紅54、德特75、E 512等老式農機主宰農業機械化的歷史。『十五』期間,墾區農機更新投入資金達30億元,農機新度系數保持在0.75以上。目前,墾區已擁有農機總動力416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2.39萬臺,大型自走式聯合收獲機8369臺,插秧機4.3萬臺,農用飛機30架,形成了從田間到場院、從地面到天上的中國最大的農業機械群。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達92%,高於全國50多個百分點,其中旱田達95%,水田達84%,基本實現了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化,農機化總體水平居國內領先水平,某些方面和環節已達世界先進水平。

  用世界最先進的農業機械武裝農業,是黑龍江墾區向現代農業邁進的一個重要裡程碑。目前,這個墾區種植業勞動力人均生產糧食達3萬公斤,創農業生產總值2.84萬元,創下中國農業最高勞動生產率,相當於法國、意大利和英國的水平。其中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農業職均生產糧食超過35萬公斤,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近兩年墾區重點裝備的155個示范區,平均每個示范區擔負耕地面積5萬畝以上,職工人均生產糧食由3萬公斤提高到了20萬公斤。高效優質糧穩產面積擴大25%以上,年節本增效1億元。

  農業機械是改造傳統農業的最主要手段。先進的農業機械,可以把先進的農藝技術措施落實到位,同時也能起到催生的作用。黑龍江墾區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是65%,其中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科技貢獻率在40%以上,也可以說,主要是通過農業機械化來實現的。

  近年來,這個墾區重點推廣應用了土壤深松、精密播種、秸稈還田、水稻插秧、測土施肥、航化作業等20多類100多項農機新技術,徹底改造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並為農業的規模化、標准化、產業化生產創造了條件。

  大馬力機械為發展精准農業提供了舞臺。記者在八五二農場看到了覆蓋全場的衛星定位系統,從播種到秋收全部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據測算,黑龍江墾區3000多萬畝耕地全部實現大馬力機械化耕作後,每年節本增效可達18億元。

  變革農業生產經營方式

  農業機械化促使黑龍江墾區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旱作農業田間作業環節已完全用機械取代了人力勞動;水稻生產也正在逐步將人力全部解放出來。農業機械化推進了墾區農業集約化經營,促進了墾區以『撤隊建區』為重點的新一輪改革。原有2241個生產隊建制全部撤消,集中設立了705個管理區,精簡管理人員6685人,減少管理費開支1.32億元。黑龍江墾區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2000多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68%,4%的大型家庭農場經營了22.5%的耕地。

  大批被分離出來的勞動力轉向發展畜牧業和二、三產業,加快了小城鎮建設步伐。目前,墾區已形成粗具規模的小城鎮140餘座,城鎮化人口已佔墾區總人數的53%以上。畜牧業實現迅猛發展,『十五』期間增加值達到33億元,年均增長25%,高出第一產業平均增長速度14.1個百分點,佔第一產業比重由14%提高到22.4%。

  先進的農業機械使黑龍江墾區實現了跨場、跨省以及跨國作業,帶動了周邊農村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協調、一體化發展。自2002年至2004年的三年間,這個墾區累計為省內外農民代耕、代種和代收服務1100萬畝,農墾農機創收1.6億元,促進農民增收7100萬元和節約機耕費2500萬元。記者又剛剛獲悉,2005年,黑龍江墾區農機跨區作業面積將突破900萬畝。農業科技領跑現代農業

  讓農業科技領跑現代農業,這是黑龍江墾區在發展現代農業進程中一以貫之的重要舉措。尤其是近年來,墾區堅持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82%,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0多個百分點,實現經濟效益30多億元。

  在墾區采訪,記者聽到了一個較為新鮮的詞匯:模式化栽培。黑龍江農墾總局農業局局長馬德全告訴記者,所謂模式化栽培,就是由農業專家將許多先進的農業技術綜合組裝起來,形成一個個種植模式。農戶只要嚴格按照這個模式種地就能獲得高產,避免了面對多種農業新技術不知怎樣使用或使用不當的情況。2005年,墾區在農業上重點開展了小麥、大麥、大豆、玉米、水稻五大作物高產攻關示范活動,旨在探索更加高產高效的栽培模式。經過省內外專家實收實測,五大作物高產攻關活動成效顯著,其中海林農場750畝小麥平均畝產560.4公斤;八五二農場550畝大豆平均畝產299.2公斤;查哈陽農場1117畝水稻平均畝產753.3公斤,均創歷史最好水平。

  金秋時節,記者在建三江七星農場職工張景會的家庭農場,看到一株株水稻仿佛按固定尺寸制造的一樣,長得齊刷刷的,秧頂的穗頭也齊整整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600多畝連片種植的稻田裡,一塊塊葉齡標記牌和作業流程卡錯落有致。張景會自豪地說,他這稻田是按工業化理念種植的,整地、選種、播種、管理、收獲全程采取標准化生產措施。這兩年,水稻畝產都突破了700公斤,畝效益超過500元。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讓分散的千家萬戶堅持農業標准呢?黑龍江墾區采取多管齊下的措施。一是以服務為核心,強化統一的功能。如這個墾區的種子機械加工率、包衣率、統一供種率均達到100%,高於全省30 40個百分點。二是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來規范標准化作業。如采取競標方式,讓作業最標准的機車為農戶代耕代種土地。三是政策引導。與種植戶簽訂承租土地合同,凡是按標准種地的農戶可享受一定的政策待遇。四是示范帶動。用采取農業標准化獲得巨大效果的先進典型,來引導農戶按標准化生產。

  目前,黑龍江墾區的農業標准化開始朝著信息化方向發展,有6個農場先後成為農業部『農墾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的試點。無論何時何地,消費者只要輕點鼠標,便可在互聯網上清楚地看到,其想要選購的無公害農產品的圖片和生產企業、產地土壤水質、生產過程中的肥藥投入等詳細情況。一旦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消費者可以按產品批次追溯到具體種植戶和具體的地號。

  農業科技釋放了黑土地的巨大潛能,使黑龍江墾區的糧食單產逐年攀昇。2005年,黑龍江墾區糧食綜合平均畝產達359.3公斤,比上年增長7.8%。四大作物的單產水平均比上年提高,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的平均畝產分別為518.4公斤、290.5公斤、486.3公斤和173公斤,分別比上年增長0.9%、19.2%、10.8%和2.4%。

責任編輯:劉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