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2月23日電 題:打造新絲綢之路——聚焦第三屆深圳·哈爾濱國際時裝周
由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黑龍江省服裝行業協會、深圳市服裝行業協會、工大集團紅博商業、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承辦的『第三屆深圳·哈爾濱國際時裝周』,即將於2005年12月27日—30日在哈爾濱市隆重舉行。
深圳、哈爾濱、聖彼得堡三地聯手共同打造的經濟通道,正成為一條『新絲綢之路』,為中國服裝業在『後配額時代』的發展探索出一條新的發展路徑。
本屆時裝周歷時4天,主要安排時裝周開幕式、閉幕式、國際名師名品展演、時尚產業頂級論壇、大型品牌對接洽談、雪域風情服飾秀等系列活動。
有一些念頭在王麗梅的腦海裡埋了很久———4年來,它們漸漸清晰具體。在她趕往各個服裝展會的航班上,在緊張的招商洽談現場,甚至是在她喝杯水的工夫,她都會打磨這些思路。
作為紅博商貿集團總經理與黑龍江服裝協會會長,王的思路總是有些跳躍———當初沒有多少人理解紅博冠名『中國服裝論壇』的深意,就像他們曾經不相信『深圳時裝周』會北上哈爾濱舉辦一樣。在完成這些鋪墊之後,王終於給她的那些想法找到一個充滿生機的答案———深圳-哈爾濱-聖彼得堡,幾方共同搭建的經濟通路,將她的團隊和所依托的城市放到了國際經貿背景的舞臺中去,開始博弈。
一個機會
王將這條經濟通道稱為『新絲綢之路』———其中不乏借古喻今的造勢,但實非商業概念的炒作。因為其間既有政治背景的依托,又有貿易契機的水到渠成。
今年7月,在我國高層領導人訪問俄羅斯期間,中俄兩國發表了《中俄聯合公報》,2006年到2007年這兩年的時間裡,中俄貿易年將開始,明年是中俄貿易年在中國的一年,2007年是中俄貿易年在俄羅斯的一年。其中由市場基礎與經濟平臺拉動的商機將會更加頻繁豐富。
近幾年俄羅斯從中國進口的服裝每年以30%的速度遞增,商業人士預言,憑借『中國俄羅斯年』的強大聲勢,中俄貿易必然向縱深多元化發展,中國品牌國際化通路也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契機。
王麗梅告訴記者,此前,她已經參加了5年的大連服裝節,3年的北京服裝節,去過的各類服裝展會也不勝其數,但能收獲巨大人氣和訂單的不過寥寥幾家———因為這些城市擁有獨特的氣質和某種資源優勢。而其他的服裝展會無非千會一面,前景堪懮。
由那時起,准備做服裝展會的王麗梅一再推遲了她的時間表。因為每件成功的商業運作都要有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因素做輔。
今年7月,王麗梅在厚積多年後終於等來了這樣的機會———『中國從紡織品服裝大國向紡織服裝強國邁進的第一個步驟是成為紡織服裝產品的生產加工大國。中國在世界紡織服裝經濟循環的大鏈條裡尋找到了一個啞鈴模式,充當了中間的角色,也就是兩頭在外:上游原料供給在外,下游終端市場在外。』中俄貿易年的契機無疑給王麗梅的分析提供了操作的空間。
時裝周舉辦之際,中俄高官、深哈政要、中俄服裝行業領袖、經濟界言鼎泰斗、時尚界資深學者、頂級服裝設計師、服裝生產廠家、產品分銷商、友好商城、著名導演、影視紅星、一線名模將雲集冰城。
王麗梅肯定地說,看看吧,這些一定會給哈爾濱和紅博帶來想像不到的諸多機會!
一條通道
『我做的不是展會,是通路!』王麗梅時刻強調本屆時裝周的定位。
不錯,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財富流屆時在哈交匯,直指聖彼得堡,其意義確實早已超越了單純的展會!
其實,深圳時裝周之所以移師北上,也正是看好了對俄的這條貿易出路。深圳服裝協會秘書長沈永芳是其間的關鍵人物,有人甚至開玩笑稱,時裝周是沈、王南北兩位商界女性導演的一出二人轉!沈、王之間有這樣的默契———如果成功,這條國際通道將是深、哈兩市,乃至全國服裝行業突圍的轉折點。中國作為全球紡織服裝產品出口的第一大國,服裝業跨入後配額時代,中國參與世界服裝產業的競爭必須尋找新的途徑。從當前來看,中國服裝業國際化的比較優勢無疑就在於:挺進金字塔的中下層———俄羅斯及東北亞市場,這處市場紡織品基礎薄弱而需求又十分龐大。
在『新絲綢之路』上,哈爾濱作為中點,一頭鏈接深圳加工基地,一頭鏈接聖彼得堡市場終端,充分體現了中國品牌國際化通路節點的最佳組合。
王麗梅說:『在中國服裝界,深圳已經成了品牌服裝基地的代名詞,「深圳制造」在全國各個商場往往佔據著最佳位置。而俄羅斯聖彼得堡是歐陸時尚的代表城市,在「深圳品牌生產基地—哈爾濱貿易平臺—俄羅斯市場終端」市場鏈的互動中,第三屆深圳哈爾濱國際服裝周,實現了深圳改革開放時尚窗口與哈爾濱貿易窗口的完美結合。』
按照王麗梅的設想,哈爾濱只有先成為服裝貿易的平臺,以後纔能成為服裝加工的基地。在她眼裡,哈爾濱的獨特的氣質也完全可以成為更廣義的基地。
就新絲綢之路而言,是三個城市時尚產業發展的一條新的途徑,就哈爾濱而言,它是一個中間環節,起到產品、品牌資源整合和國際經貿平臺的作用,同時,新絲綢之路的兩端,也將由一個城市拓展為一個國家或地區,隨著資源整合國際經貿的深入,將會在哈爾濱派生出融設計、生產、品牌孵化、推介展示於一體的時尚產業基地。
『哈爾濱是一座大氣、洋氣、靈氣的城市,我們人均纖維佔有量居全國首位,文化傳統與俄羅斯等歐陸國家相近,是天然的服裝秀場,加上無法比擬的地緣優勢,我們城市完全具備成為服裝信息、生產、加工、展示、貿易集匯的大基地,到那時,人們不但會擁有服裝產業創造的大量就業機會,還會享受更低價格、更高品質的服裝。』王麗梅說,這個時間不應超過5年。
一種模式
王麗梅和『紅博』辛辛苦苦構建了新絲綢之路,到底販賣的是什麼?
『我們做企業當然是追逐最大的利潤,但同時必須承擔社會的責任。』王麗梅說,『只有當責任和利潤統一了,利潤最大化的目標纔可能實現。』
做三地之間國際通路更像是一種盡責任的行為,也就是說,如果通路做成,貿易量逐年增長的話,肯定會有更多的入局者,『紅博』的前期壟斷優勢也必將不再。
對此,王麗梅道出自己的判斷:『這條國際通路具有非常良好的市場前景,但機會很短暫,稍縱即逝,我們做基礎的工作,就是要抓住第一輪機會。可以說,我們是在畫一張餅,餅不是虛的,它真實存在,但有真空,我們沒有那麼大的胃口和消化能力,我們需要有更多的入局者來一起填充它,吃它!餅大了,我們還可以為造餅和吃餅的那些環節提供服務。說白了,我們的利益是和城市,和競爭對手相輔相成的。』
王麗梅告訴記者,她販賣的就是這種模式———合作共贏的模式。
從某種意義上講,沈永芳是一位成功的買家。她對記者說:『深圳國際時裝周之所以在第三屆移師哈爾濱舉辦,除了看中哈爾濱國際化的平臺優勢和良好前景外,更多是看好了合作伙伴,也就是工大集團紅博商業。紅博在業內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近年來,通過紅博的新商業模式,包括深圳在內的眾多品牌,迅速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地區得以推廣。紅博文化營銷知名度很高,連續三年主辦中國服裝論壇、參展國內各類展會,顯示了新商業的胸襟和氣魄。此外,12月5日,哈爾濱地鐵工程正式開工,紅博作為哈爾濱地鐵商業的運營商,有著巨大的良好的發展前景。當初運作時裝周移師哈爾濱時候,我就對人講,如果和紅博合作,我纔有決心,這樣打造新絲綢之路的速度和步伐纔會加快,事實證明,我們與紅博牽手合作,就已經證明本屆時裝周成功了一半。』
王麗梅十分珍視合作伙伴的這種善意,她因此特意提到了活躍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俄邊貿『倒爺』:『他們可能掙到了錢,但做壞了市場,做死了貿易。』王將那種模式的敗局歸根於無序和低門檻,她強調新絲綢之路和『倒爺』們的區別:高門檻;統一的市場資源、信息和產品的整合;誠信。
王總結:我們做的不是邊貿的重來,而是服裝產業的一次布局,國際貿易平臺的一次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