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共同富裕一戶都不能少--記興十四村黨支書付華廷
2005-12-23 13:29:19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高學冬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12月23日電 題:不讓一戶受窮

  付華廷說:『剛當支書時我就發誓「興十四村不讓一戶受窮,不讓一人掉隊」。現在黨和政府提出建立和諧社會,我們興十四首先要實現共同富裕。』

  對少數人口多勞動力少的老少弱戶,興十四村除給予經濟補償外,還采取強戶包弱戶的辦法,使困難戶盡快脫貧致富。

  付華廷想讓全體村民像城裡人一樣生活有保障,真正實現吃穿不愁,生活無懮。

  發展企業有了錢,興十四村實行了和城裡人一樣優厚的福利待遇。

  全體村民每年享受50公斤大米、25公斤白面的免費生活補助。在一些節日免費向全體村民分東西。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年年分,一分錢不要。

  在興十四,65歲以上的農民也實行退休制度。老人們每年享受100公斤大米、50公斤面粉的待遇,每月還額外享受80元的生活補貼費。

  村裡投資50萬元建起村衛生所,村民小病不用出村就能治。

  興十四村的小學校設備是全省一流的。小學生的學雜費全免。村裡在縣城讀書的初、高中生,上學時由村裡派一輛大客車專程早晚接送。對村裡考入中專以上學校的學生,村裡還給予1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獎勵。現在從興十四考走的大學生已有40多人。

  勞作了一輩子的老人們,現在終於可以享清福了:白天去功能齊全的文化宮,晚上到休閑廣場扭秧歌。

  劉鶴亭是第一代墾荒人。他對記者說:『過去我們住茅草屋,吃乾菜渣子饃饃,一件衣服穿四季。如今,興十四的村民誰都有個十件八件衣服,年輕人更是跟城裡人一樣,啥時髦穿啥。家家大米白面調樣吃,吃上一頓粗糧就算是「改善伙食」了。』

  讓鄉親們能像城裡人那樣生活

  采訪中,付華廷對記者說,他最初的理想,是讓村裡人有錢花,有飯吃。去的地方多了,他的想法變了:『要讓鄉親們真正能像城裡人那樣生活。』

  從80年代開始,興十四開始整治村裡的環境:村裡的8條主要街道都修成寬敞筆直的水泥路面。到了晚上,造型別致的路燈將村裡映照得分外漂亮。村裡先後投資115萬元建起文化宮、衛生所、圖書室、招待所、舞廳和無人值守的3.5萬伏變電所。

  村裡的公共浴池全天開放,6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10歲以下兒童半費。

  過日子,住宅最重要。過去興十四的村民和其他農村一樣,柴草院、牲畜圈就在住屋窗下,蒼蠅、牲畜糞便到處是。

  早在80年代,興十四村統一建起了磚瓦化、有自來水的住宅。將柴草院統一建到距住屋8米之外的地方,農民生活變得乾淨衛生。1982年,該村成為全國第一個彩電村。

  從2002年開始,興十四開始用集體經濟的積累搞小城鎮建設。村容村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從2002年到2004年,村裡投資2000多萬元,在松柏楊柳間建起了116棟別墅,建成了每戶使用面積196.6平方米的現代化花園別墅群,80%%的村民住進了別墅。造價28萬元左右的別墅,村民個人只拿8 14萬元,產權就歸個人了。這讓有些村民感覺像做夢,以至於第一批別墅沒人敢要,還要村裡反復動員。到了2003年,第二批46棟別墅繳款的就有70多人,沒辦法,只好按交款先後賣了。

  記者到一家村民的別墅裡采訪,見到了61歲的張學鳳老人,她是興十四第一代移民。她告訴記者,除了大兒子在外經商外,另外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都在村裡的企業工作,也都住上了別墅。

  村裡投資500萬元搞起了集中供熱和自來水網。祖祖輩輩挑水吃,最多是使用壓水井的農民,如今住進了別墅,像城裡人一樣吃上了自來水,用上了天然氣,冬天集中供熱,還要建超市、幼兒園等公共設施。

  村裡還修建了3.5萬平方米的文化休閑廣場,1.06萬多平方米的三星級賓館,3300平方米的村史展覽館。展示著興十四創業史,移民開荒時住的草窩棚和用的彎鉤犁已被陳列在現代化的村史展覽館裡。

  現在,全村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100%,光纜程控電話入戶率達95%以上。

  現在的興十四村與其說是一個村莊,不如說是田野裡的現代都市小鎮更貼切。

  2004年,興十四村900多人實現了集體『農轉非』。興十四人不僅生活不比城裡人差,就連身份也已經『脫農入城』。

  2003年,興十四村被國家批准為『現代化農村觀光旅游示范景區』和黑龍江省『農業旅游示范點』。

  獨特的拓荒文化,現代化的新農村,偏僻的興十四成了對游客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僅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數量近4萬人次,旅游收入260萬元。

  僅僅有錢還不夠

  看到村民們對富裕生活的滿足,付華廷提出:『咱們興十四不光要成為富裕村,更要成為文明村!』

  2000年,在付華廷的提議下,村裡拿出一筆錢,讓婦聯主任領著幾位村民小組長到北京等地參觀了10多天。為的是提高鄉親們的文明生活意識和過現代生活的心氣。

  開了眼界的村民開始注重穿著。一些外村人對記者說,興十四村的人舉止言談都透著『洋氣』。

  記者在村裡采訪時,遇到村裡的孩子,小孩們都非常禮貌的主動問客人好。

  村民的觀念也開始變了。

  付華廷對記者講了這樣的趣事。

  原來一些村民對村裡老來客人有意見,說這得吃掉多少錢呢。可現在反過來了,村招待所的客人一少,就有人擔心企業是不是不景氣了。因為村民們明白了,有客人就有生意,生活就會興旺。

  企業的發展激起了村民們對知識的渴望。興十四村有條規矩:進村辦企業的村民子弟必須有高中畢業證,而且女孩優先。

  興十四村對成人的教育也不放松。村裡成立了成人職業學校,對村民進行科技知識培訓,還先後派出310人次到大中專院校深造,有126人獲得中級以上技術職稱,成為村辦企業的技術骨乾。

  興十四村民自費訂報的人很多,根本不需要動員。

  置身興十四村,記者最深的感觸是這裡的和諧氛圍。該村連續20多年沒發生刑事案件,農村常見的賭博耍錢,興十四很難看到。吵架打仗的事很少見,鄰裡相處和睦。是全縣出名的無超生、無賭博、無迷信活動、無刑事犯罪、無重大事故、無環境污染的『六無村』。1999年,興十四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稱號。

  興十四村正在一步步走向現代文明。許多村民家裡已經買了電腦,農民也同『因特網』成了朋友。在采訪中,好幾位年輕的農民正計劃買汽車。村民崔友亮成為『先行者』,不但買了車,還給村裡的賓館跑出租,以車養車。如今,興十四村鄉親們的日子可不僅僅是『富裕』二字能夠概括的。幸福、舒適、高檔、現代、文明等形容詞用在興十四村鄉親們的生活上毫不為過。

  2005年5月,在聯合國北北合作委員會的提名下,付華廷被《世界政治論壇》委員會授予『推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獎』。全世界共有10人獲獎,付華廷是惟一的中國人。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