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靳國君:見死不救應嚴懲
2005-12-24 05:33:2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林曉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24日電 連日來,《黑龍江晨報》連續報道了《齊市民工慘死北京同仁醫院》的消息,社會各界反響強烈。許多讀者認為,醫院作為救死扶傷的機構,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將病人拒之門外。23日,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靳國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京同仁醫院的行為違背了職業道德,也觸犯了法律。這一事件的發生不是偶然,而是一種必然,說明我國的醫療機構在為人民服務的問題上出了嚴重偏差,有關部門應及時采取措施,舉一反三,全面進行整治。

  『王建民在北京同仁醫院慘死是醫院見死不救劣行的典型表現』,靳國君說,最近看《黑龍江晨報》連續報道了王建民慘死的消息,得知北京同仁醫院不但見死不救,還在事發後嚴把口風,掩蓋事實,封殺媒體,今天又提出向患者家屬索要停屍費,醫德敗壞至極讓人氣憤不已。北京同仁醫院見死不救是違法的。靳國君拿出國務院1994年頒布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說,條例的第三條明文規定:醫療機構以救死扶傷,防病治病,為公民的健康服務為宗旨。第三十一條明文規定:醫療機構對危重病人應當立即搶救。靳國君指出,這其中的『應當』二字是法律用語,等同於『必須』,沒有任何附加條件,也不存在商量餘地。病人到醫院時生命已經十分危險了,醫院不給診治,違反了《醫療機構管理條例》,應當負法律責任。如果進入司法程序,任何一個公正的法官都應當判處同仁醫院違法。

  靳國君列舉了最近國內發生的一些『醫院新聞』:安徽省宿州的一家醫院給病人治療白內障時發生了嚴重的醫療事故,9個病人的眼球被摘除;深圳等地的醫療機構又先後演出了『天價醫藥費』的荒唐鬧劇。他說,這一系列事件在目前的醫療衛生系統中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為目前我國的醫療機構本身就患有嚴重疾病,這個病的名稱就叫『暴利』。前不久,一家媒體搞了一個民意調查,結果顯示,醫療被列為暴利行業的第二名。靳國君表示,這個調查結果真實地反映了民意。這些年來,救死扶傷的意義在醫療機構中已經淡化了,一切都要向『錢』看了,這是醫療事業商業化、市場化的必然結果,更是一些醫療機構過度商業化、市場化的一個顯著標志。現在黨中央提出要構建和諧社會,要以人為本,而一些醫療機構的做法和黨中央的要求是完全錯位的,他們不是以人為本,而是以『錢』為本!一些人把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責任全推到政府身上,這是不對的,看病難、看病貴,醫德醫風淪落,見死不救,不是政府的問題,是醫療行業的問題。因而,解決這個職業道德問題首先要解決行業不正之風問題、職業道德問題。當然,政府也要加強監督管理,解決監督管理不到位的問題,解決監督管理籠而統之、大而化之的問題。還有一些人認為看病難、看病貴、醫德醫風敗落是『體制病』。靳國君認為,這不是『體制病』,是醫療機構的『慢性病』。在同一個體制下,為什麼有的醫院搶救急危患者,不計金錢不計損失呢?為什麼還有許多醫生為了救死扶傷,湧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先進事跡呢?把問題推到體制上,誰都不用負責了,哪個問題也不要追究了,這行嗎?各行各業的體制問題當然要在改革中逐步深化,但現在問題的癥結是一些醫療機構造成的,是一些醫療衛生人員造成的,是人的問題。因而當務之急是要『治亂、治貴、治難』。抓住嚴重違法違紀違規的、群眾意見大的反面典型,嚴肅處理,而不是『雷聲大雨點稀、雨過地皮濕』。

  醫療衛生事業是公益事業,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都是如此定性的。既然是公益事業,就不能以贏利為目的。凡以贏利為目的,把醫院變成牟利工具、追求金錢的場所,必然要出問題。靳國君強調,醫療機構不應該是發財者的樂園,而應該是患者的家園。現在,我國有48.9%的公民應該診病而不診,有29.6%的患者應該住院而不住,為什麼呢?就是花不起錢。深刻分析了醫療現狀之後,靳國君提出,現在要解決當前的醫療弊病最好的辦法就是收支兩條線。醫院的收入全部上繳。靳國君認為,實踐證明,醫院自收自支弊病太多,這是導致病人看病難、看病貴的一個根本問題。自收自支是農業化社會管理的一個辦法,在今天的現代化建設中仍然使用這個辦法就太落後了。一些有良知的醫務工作者認為自收自支生產著損失浪費、生產著懶惰、生產著腐敗、生產著犯罪。我省衛生部門已經明文禁止醫生收入和科室掛鉤,這是收支兩條線的第一步棋,這步棋要走好,關鍵是一系列的措施落實下去,一些配套設施要跟上來,否則難以實現。『王建民慘死在北京同仁醫院的悲劇不能再重演了!』在采訪即將結束時,靳國君表示,對王建民慘死北京同仁醫院這一事件,北京有關部門應當實事求是,『揮淚斬馬謖』。掩蓋起來、巧辯推托,不利於構建和諧社會,也影響了公民對社會主義社會的信心,如果這次事件就這樣不了了之,在群眾心中造成的負面影響永遠都無法抹掉。

責任編輯: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