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6日電 當降溫的消息屢次在哈爾濱發布時,以往被商家廣告炒得熱火朝天的各種各樣的保暖內衣,目前卻出現了銷售不暢的跡象。在哈爾濱各大商場內,部分消費者對促銷員遞過來的保暖內衣廣告或置之不理,或丟在一旁,有的甚至流露出討厭的情緒。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商家過度炒作概念,是造成滯銷的主要原因。
『納米材料』、『萊卡技術』、『甲殼質功能』、『莫代爾型』、『紅外線金屬絲』……面對專業性極強的保暖內衣概念和術語,很多消費者被弄得一頭霧水,無所適從。一直從事保暖內衣銷售的代理商劉希來說,過去保暖內衣每套的價格在300-400元之間,但今年冬天的哈爾濱市場,盡管保暖內衣價格一降再降,但還是少人問津。
在哈爾濱透籠批發市場一內衣專櫃前,業主告訴記者,如今來這裡的顧客大多購買普通內衣,對於那些『概念內衣』,顧客大多心裡沒底。在一款被標明『萊卡技術』的內衣前,一位姓張的消費者半信半疑地說:『這麼高科技的衣服,每套只賣25元,怎麼會這麼便宜呢?』
在哈爾濱一大型商場保暖內衣專賣區內,記者看到一款保暖內衣的宣傳單上介紹,該保暖內衣系甲殼質功能型內衣,集保潔、保健、保濕、皮膚護理等功能為一體。該產品的經銷商介紹,這種內衣是以海洋生物纖維為原料制作而成,是蘊含量極為豐富的有機再生資源。這種纖維屬於綠色環保產品,對人體具有多重保健的功效。但當問及這款價值500元的保暖內衣銷量如何時,這位經銷商對記者說,由於這是一種新的技術,很多消費者還不了解,所以目前消費者只是問問,真正購買的人還很少。
從事物流學和市場營銷學研究的哈爾濱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張振國分析認為,商家過度炒作高科技,使顧客患上了『概念疲勞』癥。首先,商家對內衣的廣告宣傳過了頭,有的言過其實,部分顧客購買後發現保暖效果不理想。其次,部分保暖內衣質量不過關,有的所謂高科技保暖內衣其實都是用?綸、滌綸等普通面料和填充物,在顧客中失去信任。消費者上當受騙後,今年再也不買保暖內衣的賬了,所以使得這些『高科技』、『新產品』從商場的櫃臺上敗下陣來。第三,消費者購買趨於理性。有的保暖內衣宣傳產品具有保健、鎮痛、消炎等,但因沒有證實其上述功能的科學依據,也遭到消費者的質疑。
張振國認為,保暖內衣的品牌塑造是一個系統工程,從產品的質量、銷售乃至服務,每一個環節都不可缺少。單純依靠廣告戰,炒概念忽視產品質量、售後服務,商品的美譽度只能是不昇反降。另外,在經歷了以『暴利』為特征的『快速成長期』後,在國家有關質量標准的限制下,保暖內衣的生產和銷售也逐步規范,隨著『入市』和『出局』者的不斷增多,行業利潤趨於下降,保暖內衣暴利時代也基本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