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社科界專家學者座談『2005年感動哈爾濱人物(事件)』
2005-12-28 09:04:48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陳程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12月28日電 27日,哈爾濱市社科界專家學者召開『2005年感動哈爾濱人物(事件)』專題座談會。與會專家暢談評選活動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認為『感動哈爾濱人物(事件)』及其所承載的『哈爾濱精神』是不可多得的寶貴精神財富。

  城市精神的生動展示

  市社科院地方史及旅游發展研究所專家黃澄表示,今年以來,我們這座城市發生許許多多的感人故事,不僅被評選出來的11個感動人物(事件)催人淚下,98個候選人物(事件)也個個感人肺腑。事實上,從推薦到論證的過程中,我們所了解到的感人故事還有很多很多。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充分展現了哈爾濱人的精神風貌,詮釋了人與人之間的真情。這些人物(事件)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然成果,是『哈爾濱精神』的生動展示。

  市法學會專家張榮表示,此次評選出的『2005年感動哈爾濱人物(事件)』都很平凡,但每個人物(事件)都集中體現了哈爾濱人自我犧牲的崇高品質,都描繪了普通人物對人生的美好追求,都詮釋了在平凡崗位做出偉大事業的奮斗精神。正因如此,這些故事纔非常感人。

  市社科院院長鮑海春表示,每個感動人物(事件)都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互助精神,形象展示了哈爾濱人崇高的大局觀,自然流露出了哈爾濱人樂於助人的無私情懷,表達了哈爾濱人對人民的無比熱愛和對黨、對國家、對事業的赤膽忠心,是對『哈爾濱精神』生動、具體、全面的詮釋。

  哈爾濱精神的傳播載體

  與會專家認為,『感動人物(事件)』不僅是城市精神的體現和延伸,也是傳播『哈爾濱精神』的有效載體。宣傳『感動人物(事件)』,對於傳播『哈爾濱精神』有著重要意義。

  市社科院專家李宏君說,『2005年感動哈爾濱人物(事件)』評選揭曉後,11個感動人物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很快成為街頭巷尾傳頌的話題。傳播這些感人故事,就是在傳播『哈爾濱精神』。

  哈工大人文學院教授李長勝說,從評選出來的11個感動人物(事件)可以看出,這些感動人物(事件)多數都很平凡:農民醫生戰勝軍、雷鋒鞋匠孟廣斌、愛心少年孫慧熙……這些感動人物(事件)都能從平凡中見真情、見偉大。也能因為其平凡、貼近,纔更容易被市民接受,更容易深入人心。因此,它們在弘揚『哈爾濱精神』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省社科院社會學所專家魯銳說,通過評說和宣傳這些感動人物(事件),不僅能使『哈爾濱精神』更加深入民心,也能夠讓外地人對哈爾濱有新的認識。一個個感動人物(事件)在感染哈爾濱人的同時,也能夠打動外地人的心。這些故事承載的『哈爾濱精神』,會成為哈爾濱閃亮的城市名片。

  城市發展的精神動力

  『感動不是目的。』與會專家普遍認為,評說和宣傳『感動人物(事件)』最終目的是讓廣大市民化感動為力量,讓『哈爾濱精神』成為促進城市快發展、大發展的精神動力。

  市黨史研究會專家劉恆成表示,城市的發展需要一種精神的原動力,這種精神原動力就是每一個人對於明天的美好期待和祝願,而城市精神則是對這種精神動力最好的總結和昇華。我們應該不斷地挖掘這些感動人物(事件)中所蘊含的城市精神的精華,把感動變為行動,更好地為城市發展服務。

  市社科聯主席劉根成認為,廣大市民學習、傳播『感動人物(事件)』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先進、尋找差距的過程。正是這些『感動人物(事件)』身上的閃光點,讓千千萬萬市民感動的同時,也看到自身的不足。這些差距和不足會激發一種精神動力,讓人們自覺地、更有熱情地投入到城市建設中去。

  市社科院鮑海春院長表示,『感動人物(事件)』及其所承載的『哈爾濱精神』,是我們不可多得的寶貴精神財富。社科專家們今後還將進一步對每個感動人物(事件)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進行深入研究,讓這些精神財富更好地為城市的快發展、大發展服務。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