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6日電 日本是黑龍江省大豆出口的主要市場,近年來,日本食用大豆需求量不斷增長,但黑龍江省對日出口的份額卻連年下降。歐美和日本等國大豆進口須提供履歷證明的新規定限制了我省的大豆出口
眼下正是龍糧大量外銷時節,一輛輛滿載外運的糧車,帶給人收獲的甘甜。然而,透過這繁忙的景象,素有『金豆子』美譽的我省大豆外銷市場的萎縮,卻讓人喜中有懮。
大豆出口數年連續萎縮
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日本是我省大豆出口的主要市場,約佔全部出口量的一半左右。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我省大豆是日本食用大豆的主要原料,每年的出口量都在30萬噸左右,1986年為最高,曾達到32萬噸;但1990年以後就急劇減少,到1995年達到15萬噸以後,一直在13?15萬噸徘徊。
日本雙日株式會社是專門從事中國大豆采購的公司,記者在對其食料原料部部長小松伸啟的采訪中了解到,日本大豆年需求量約500萬噸,其中400萬噸用於榨油,剩餘約100萬噸為食用。同中國一樣,日本食用大豆主要用於醬料、豆腐、納豆、煮豆、醬油等傳統加工食品的原料。我省大豆由於價格高、油份低、蛋白低,並不被用作榨油原料,而是更多地被用於比較注重口味的食用原料。但是,就在我省出口日本的大豆始終在低水平徘徊的近10年間,日本食用大豆原料的市場需求量始終呈明顯上昇趨勢,而遠在北美及加拿大的大豆大量地佔據了我們原有的市場。這更為作為緊鄰、獨具產地優勢和產品優勢的我省大豆產業提出了嚴峻的課題———我們為什麼輸了?
落後的管理遭遇出口新規
作為純天然食品,我省大豆由於是非轉基因產品在國際市場中本來優勢明顯,但對日益嚴格的食品安全來說,國際貿易中食品大豆不但要求是非轉基因的,而且重視整個追蹤體系。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開始,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都要求進口的大豆必須提供詳細可靠的履歷證明。也就是說,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誰收獲的,國內運輸的時間、途徑,在港口存留時間、保管狀態,這些情況必須有詳盡的記載,纔能被進口商所接受。
這一新行規,使我省本來極具優勢的純天然大豆的競爭力大打折扣。與我省大豆競爭日本市場的主要對手———北美大豆,從收獲到流通是比較簡單的,這種追蹤體系也很容易建立。相比之下,我省大豆流通非常復雜,生產過程也沒有記錄,幾乎都無法提供符合要求的『履歷證明』;就算是有,可信度也很低。
另一個類似的問題是殘留農藥的證明。一般來講,我省大豆在栽種時所使用的農藥要比北美少,如果能夠客觀的說明並證明,就可以使消費者放心使用;但非常遺憾的是,當前國內農藥的使用情況很不透明,對使用農藥的成分、在大豆中的殘留都無法做到科學的證明,我省的大豆生產者更沒有如實記錄的習慣,這樣的『糊涂賬』也直接影響了我省大豆作為加工原料的市場競爭力。
品質下降痛失市場
表面看,我省大豆在日本市場份額的流失,有價格偏高的原因———改革開放以來,融入市場經濟的國內大豆市場,價格水平出現總體上漲的變化;同時,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國曾一度停止大豆出口,由此降低了在國際市場上的穩定供應商的信譽度,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響我省大豆的出口。
但事實並非完全如此。據悉,為了保證食用大豆的加工需求,日本始終采取以高價保品質的方式,如每年都要在美國單獨種植、收獲、運輸相當數量的大豆,其收購價格每噸要高於普通食品大豆35美元。可以說,我省大豆市場份額丟失的更重要的因素還是品質的下降。
在日本,食用大豆的最大加工方向是豆腐及油炸豆腐,其用量最多,約佔總數量的一半。但遺憾的是,我省大豆卻很少能佔據這部分市場,只在1990年以前,個別日本廠家圖價格便宜少量購買。這是因為我們產的大豆蛋白低,豆腐凝固困難,皮厚、浸泡時間長;而且,在日本人的一般概念中,豆腐是白色的,而用我省大豆加工的豆腐偏黃色。一直以來,我省大豆佔據的主要是用於做日本醬、納豆等產品的原料市場。
有著采購中國大豆30年經驗的小松伸啟對記者說,同目前較受日本市場青睞的北美大豆相比,以黑龍江為主的中國大豆中混有紅小豆、芸豆的情況很明顯,石豆,就是不吸水的大豆數量偏多;作為保持大豆形狀的納豆來說,石豆含有率的多少是致命的,這使得中國大豆的商品品質大打折扣。近10年間,北美針對日本食品大豆市場,對產品作了大量的優秀品種改良,開發了很多適合制造日本醬、納豆的新品種大豆。相應地,中國的小粒大豆品種改良卻緩慢,以至漸漸失去優勢地位。
記者在省農委了解到,我省大豆新品種繁育推廣的步伐並不慢,問題出在傳統混種混收的生產方式上。本來種地時農民用的品種是清清楚楚,但一家一戶品種很雜亂,到了銷售環節混在一起,好的不顯山、孬的也不露水,都混成了『一鍋粥』,品種優勢消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