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6日電 在哈爾濱市呼蘭區,提起康樂奶牛場,幾乎無人不知。600餘頭存欄奶牛的養殖規模,使場主馮文華、白麗梅夫婦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養牛第一大戶。
2005年歲末的一天,我們驅車來到呼蘭區長嶺鎮井卜村康樂奶牛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棟牛捨的奶牛全部『傾巢出動』,在牛捨外的『運動場』上懶懶地曬著太陽。白麗梅告訴我們,奶牛的生活很有規律,現在是它們『午餐』前固定的運動時間。
聊起十餘年來創業的艱辛和奶牛場的發展,白麗梅說他們是牽著『牛鼻子』磕磕絆絆奔上小康路的。
1993年,馮文華夫婦倆都在呼蘭一家建築公司上班,效益不錯。腦筋活泛的馮文華兄弟倆籌資300萬元買下了離呼蘭縣城最遠的金山養牛場的100頭奶牛,當時租的這個養牛場只有一棟年久失修的牛捨且沒有水,兄弟倆推著農用車每天到二三公裡外的地方去取三四趟水。由於地處偏僻、環境差,僱不著人,兩人只好動員親屬來幫忙。100頭牛只有三個人手工擠奶,手腫得吃飯時拿不住筷子,時常擠著擠著就睡著了。這樣摸爬滾打苦熬了近兩年,1995年,他們買下了現在的場地,蓋了4棟牛捨和倉庫,後來又買了160公頃地專種青貯玉米飼喂奶牛,建起了一個像模像樣的養牛場。
白麗梅感慨地說,2000年春天,養牛場20多頭牛幾天內莫名其妙地死了,一下損失30餘萬元,後來獸醫檢查纔知道奶牛患上了急性腦炎,注射了疫苗纔控制了病情。這次教訓讓他們懂得養牛需高科技,先後與省獸研和省家畜繁育站協作實施奶牛胚胎移植技術示范,共移植優質胚胎154枚,奶牛單產由5噸提高到6.5噸,還聘請一名研究生專門進行種植和養殖技術指導。
白麗梅說,這幾年是奶牛場發展最快的時期。2001年,奶牛場新建5棟牛捨,存欄536頭,利潤50萬元;2003年達到700多頭,利潤80萬元;今年篩賣了一些產奶低的奶牛,目前178頭產奶牛日產奶4噸多,利潤估計仍能達到40萬元。2003年花費136萬元上了一套半自動榨乳設備,以前榨奶需24人用3小時,現在4人不到2小時就完成了。記者在榨奶室看到,榨奶機上的控制面板連著電腦室,每頭牛的數據都自動輸入電腦,整個生產程序一目了然。
由300萬元起家到目前擁有1800萬元的固定資產,康樂奶牛場名聲大噪,2004年被中國奶業協會評為全國奶牛規模養殖示范場。白麗梅說,下一個五年養牛場會擴大規模,建成一個『花園式』的養殖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