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1日電『通過調整熱費來平衡供熱成本支出這種做法,很可能導致新一輪的取暖難、取暖貴,讓相當一部分人用不起熱。供熱要體現社會福利和公益性質,應該讓更多的人用得起熱。』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趙瑞政說。
趙瑞政提出質疑:供熱企業申請調整熱費,是否考慮了低收入人群的承受能力?他說,熱費調整後,對公務員、事業單位員工可能影響不大,但對於那些單位不給熱費補貼的家庭以及眾多下崗職工來說,高額的熱費從哪兒出?
趙瑞政指出,任何供暖改革都要首先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取暖需求。冬季取暖對於哈爾濱這樣高寒地區的居民來說,是一種基本的生活需求,目前『每平方米31.15元』對於那些不享受供熱補貼的百姓而言已經是個極限了。哈爾濱有一定的歷史特殊性,作為老工業基地,企業多,下崗職工也相應較多,調整熱費首先要考慮這些低收入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他們的收入不能與取暖成本同步提高,那麼這些家庭供暖費的支付,很可能出現困難。因此,趙瑞政認為在這個時候提出熱費調整有些不恰當,熱費調整應當首先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將解決好低收入困難家庭采暖問題作為重點內容,切實落實扶貧資金,通過采取多種途徑、多種措施加以解決。
另外,從城市無房家庭考慮,也不可輕易調整熱費。趙瑞政說,無房家庭本來在城市中就處於弱勢地位,他們大多數租房子住。熱費調整後,取暖費用則通過房主轉嫁到租房者身上。這對本來就無力購買住房的人群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趙瑞政還提出,供熱企業的經營水平高低、經營效率優劣都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效益。因此,企業應該通過降低經營成本制定適當的收費方式,以保證供暖費用的足額收取,減輕自身負擔,而不是把這個成本轉嫁到老百姓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