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0日電 2005年是普陽農場發展史上重要的一年。從大力推廣循環經濟到農業生產跨入『全國農墾百家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農場』,從強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躋身『全國文明單位』行列,從進一步加快城鎮化進程榮獲『黑龍江省衛生城鎮』、『黑龍江省環境優美小城鎮』到建立『博士後科研基地』走科技創新、靠科技致富奔小康之路。
一個文明富庶的普陽、一個和諧發展的普陽、一個充滿朝氣和活力的普陽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呈現出勃勃生機。
關鍵詞1:無公害農產品
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大量出口,讓廣大農戶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2005年,為全面提昇農產品質量安全,增強農業產業優勢競爭力,普陽農場努力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用工業化的生產經營方式經營農業,以農業機械化為依托,以科技示范為先導,全面實施農業標准化。今年水稻、玉米、大豆三大農作物均成為示范產品,其規模分別達到8000公頃、7900公頃和7700公頃,示范品作物種植面積達到全場耕地總面積的85%。此外,農場還斥資1100萬元,新購進約翰迪爾9320等現代農業技術裝備540餘臺套,使全場農機總動力達到4.2萬千瓦。農場實現了向機械化要產量、向標准化要效益。
經過一年的努力,普陽農場跨入『全國農墾百家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農場』行列。農戶也因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糧食品質好,糧價高,變現快而獲益非淺,全場人均收入達到10000元,全場個人銀行存款達到1.9億元,無公害農產品功不可沒。
點評:
加強農業標准化建設,全面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是適應入世要求,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近幾年,普陽農場先後榮獲『全國農業標准化示范區』、『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場』等稱號,這和他們全面實施農業標准化,全面提昇農產品質量安全分不開。集約化經營,機械化生產、標准化作業、無公害行動,讓廣大農戶賺了個盆滿缽盈。
關鍵詞2:循環經濟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普陽農場的領導深刻認識到:經濟增長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應當努力通過自主創新,發展循環經濟,從而使農場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年來,普陽農場在三個方面發展循環經濟,即生活小區實行秸稈氣化,構築小循環——利用稻殼、玉米秸等可再生資源,建立秸稈氣化站,使以往廢棄的稻殼、玉米秸都成了燃料。燃燒後的灰燼,還可以作為有機肥添加到農田中,既增強了地力,又減少了環境污染,節能降耗。畜牧園區推行綠色養殖,鏈式發展,構築中循環——圈捨天棚扣陽光板,充分利用太陽能,節約電能;地上建沼氣池,讓稻草、豬牛糞便廢物利用,既可照明、取暖,又可用來做飯,沼液還可喂豬、作肥料,可謂一舉多得。非國有經濟實現資源整合,變廢為寶,構築大循環——普陽農場與江蘇大學、黑龍江生物科學研究所『聯姻』,和『世界廚房』對接,利用木材廠的廢角料、鋸末子及牛糞等原料,進行巴西菇、猴頭等菌類的培育,直接對外出口。乾品巴西菇一公斤可賣20美元,市場前景廣闊。普陽農場確定的循環經濟目標是實現全方位循環,處處循環,讓普陽人在循環經濟中切切實實得到好處。
點評:
在發展循環經濟的理念下,普陽農場近幾年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職工群眾的收入連年攀昇: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實現3.2億元,企業利潤1195萬元,糧豆總產17.1萬噸,均創歷史新高。一個『資源有限,創意無限』、『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的循環理念,正越來越多地被普陽人所接受。
關鍵詞3:文明和諧
自2001年普陽農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以來,普陽人就確立了更高遠的目標——爭創全國文明單位,構建農場和諧社會。
2005年,普陽農場以創建全國文明單位為契機,以先進性教育為載體,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不整景、不作秀,一門心思乾實事。全場上下緊緊圍繞構建利益和諧、人際和諧、文化和諧做文章,努力建設一個和諧宜人的新普陽。通過擴大參保覆蓋面、補貼保險金額、成立再就業領導小組,使困難群眾、外來務工人員等弱勢群體切實體會到黨的溫暖;通過建立社區服務中心、購電廳、第二門診、第三門診及法律諮詢中心,為職工群眾提供貼心便利的服務,打造誠信、友愛、互助的人際關系;通過『七場』教育、『三戰荒原』教育及『北大荒精神』教育,鼓舞人心、凝心聚力,推動『文化和諧』,以此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穩定落實在基層,把和諧構建在基層,讓群眾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點評:
2005年,是令所有普陽人值得驕傲和銘記的一年。這一年,農場榮膺『全國文明單位』殊榮。創建全國文明單位,使普陽農場更加注重提高服務水平,更加注重改善人居環境,更加注重豐富文化生活,更加注重加大保障力度,一句話,更加注重為群眾辦實事,讓群眾得實惠。
關鍵詞4:新農村
水泥馬路平坦,橋下流水潺潺。路旁鮮花爭艷,人人喜笑開顏。這是普陽農場第四作業區的生動寫照。自1993年普陽農場第四作業區被農墾總局命名為『小康隊』以來,該作業區就始終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上下功夫。通過轉變觀念、提高素質、調整結構、科技創新,使農業生產實現標准化、機械化,畜牧園區實現規模化、示范化。
截至2005年底,全作業區戶均存款達到10萬元,全區個人存款總額達到1000萬元。作業區成為墾區有名的『十無』作業區,即無欠賬戶、無貧困戶、無劣跡青年、無刑事案件、無治安案件、無上訪戶、無『法輪功』習練者、無火災事故、無安全事故、無計劃外生育。自來水、有線電視和電話的入戶率均達到100%。2005年,第四作業區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光榮稱號。普陽農場第四作業區確定了發展目標,到2010年實現人均收入5萬元,成為黑龍江墾區的『華西村』,為墾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跑』。
點評:
普陽農場裡來關注文明村鎮建設,全農場所有作業區基本上都實現了環境優美,職工的生活越來越富裕。如今,第四作業區已成為普陽農場的一個窗口,一面旗幟。普陽農場力爭5年內在個別作業區率先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
關鍵詞5:城鎮化
『環境也是生產力,環境是一張最好的名片』。繼2004年建起歐式風格、輕鋼結構的別墅小區,打了一條2400延長米的白色路面,蓋起3幢總面積1.2萬平方米的商住兩用樓後,2005年,普陽農場進一步加快城鎮化進程,努力創建省級環境優美小城鎮和省級衛生城鎮。
通過集資、融資建起3000平方米的集餐飲、洗浴、住宅於一體的綜合樓一座,使全場的樓房總數達到50餘座;新修水泥路2800延長米,使農場場部的主要街道全部實現白色路面,極大的方便了居民的出行。農場還在綠化、美化上下功夫——全場栽樹10萬株,栽植花卉100萬株,種草坪8萬平方米,實現人均綠地30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8.2%。綠化、美化為全場居民營造了一個優美宜人、溫馨和諧的人居環境。2006年,普陽農場計劃再建一個佔地10000平方米、60幢樓房的別墅區,滿足群眾的高標准居住需求。
點評:
墾區大地花百朵,蒲鴨河畔分外紅。早在2001年,普陽農場就獲得當時墾區唯一的『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范點』榮譽稱號。4年過去了,普陽農場的小城鎮建設年年有變化,歲歲有提高。2005年,普陽農場又連獲『黑龍江省衛生城鎮』和『黑龍江省優美城鎮』兩項桂冠。普陽農場的小城鎮建設不僅具有農墾特色,也展示出北大荒的濃郁特色,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優美、衛生、舒適的城鎮,她必將成為普陽農場快發展、大發展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