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6日電 在哈市某高校,35歲的小張是一位盡人皆知的『名人』,一位『大哥大』式的人物。他不是這裡的工作人員或者講師教授,只不過是曾經在這裡念過書的大學生,他的名氣在於,同屆的同學早已畢業8年了,可『戀校』的他依舊吃住在這裡,幾年前混跡於小師弟們的宿捨,一年前纔在校園裡租住了一處家屬樓;他的『資歷』在於,一些輔導員和講師都是他當年的『小師弟』。
他的『求學』履歷很多老師和同學耳熟能詳———讀大一時因多科不及格被降級;好不容易讀了大二,可又因為在宿捨中沈溺於賭博被學校留校察看;他最終沒能混完大三,他以這一年所修科目全不及格的『戰績』被校方處以『極刑』———勒令退學。接下來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同樣『精彩』———被開除了,可他一直欺騙自己當農民的父母,謊稱自己『成績很好』『專科畢業了』。一個謊言必須用另一個謊言去圓,結果這個雪球越滾越大,到後來,他說自己已經『讀上了本科』。而同屆的同學工作後,他謊稱自己也被哈市一家公司看中了。幾年中,為了一次次的圓謊,也為了維持自己的生活,他不得不出去打工賺錢,可由於沒有文憑,他只能從事一些薪水較低的粗活兒。幾年中,他很少回家,但屈指可數的幾次,他都會向同學借來高檔衣服充門面。好在他的家在吉林省一個偏遠的山區,交通閉塞,同時,大字不識一個的父母,總是對他的話深信不疑。據說,兩位老人至今都還認為兒子在城裡很風光。
同樣是經歷十載寒窗苦讀而步入了象牙塔,可他們卻由於自身的原因半途而廢,不僅得不到畢業證,有的還飽受債務的困擾;當父母在家渾然不知地苦盼他們成材時,他們卻遭遇了被學校退學的『極刑』;當父母為了他們的學費疲於奔命時,他們卻在為生計揮汗如雨……他們的不堪回首的求學故事,以及那一個又一個為了欺騙父母正在圓或已被戳穿的謊言,這或許會給一些家長以警醒……
逃學6個月父母渾然不知
認識22歲的小文,源於記者一次偶然在哈站附近一家職業介紹所的采訪。
在以民工居多的求職表中,相片中戴著眼鏡長相文弱的小文顯得格外紮眼。中介的老板說,小文是這裡的常客,每個月都要來一兩次,主要是打聽有沒有賺錢更多的活兒,他總是對收入不太滿意。而提及與小文的交往過程,該老板一臉的無奈。
『去年2月,年還沒過完,他第一次來到我們這找工作。他說他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家裡非常困難所以過年沒回家,打算找一份工作賺下學期學費。一看他的學生證,他果然是哈市一所知名大學的學生,於是,我免去了他40元的中介費。在接下來的半年中,我為他找了十幾份工作。原以為是做了件幫助貧困大學生的好事,可去年9月的一天,一對年過半百的南方夫婦突然出現在我面前,他們痛哭著問我有沒有一個叫小文的大學生在這裡找過工作,這時,我纔恍然大悟,原來,小文是背著父母來這裡打工的。』從老夫婦倆含淚的講述中,中介的老板知道了關於小文的一切———
2003年9月,家住湖南某貧困山區的小文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哈市一所知名學府,然而小文入學後並沒有如父母所願刻苦攻讀,而是游離了父母嚴管的視線,終日沈溺於網絡游戲和賭博中,不但將父母用血汗換來的學費揮霍一空,還放棄學業,逃課打工賺錢,他從此陷入了另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逃課———成績一落千丈———支付補考費,得不到一分錢補助金———只好再打工———再逃課……而這一切,小文一直隱瞞著千裡之外的父母,讓他的父母對小文逃課長達6個多月、期末所有的課程全部掛科的事渾然不知,直到校方為小文亮起了紅燈,並輾轉通知到父母時,一切都為時已晚……
貪慕虛榮欠下萬元外債
哈市一位大學輔導員為記者講述了小強的故事。小強的家境原本較為富裕,父母都是當地的生意人。由於是家中的獨生子,小強從小就受到了過分的溺愛。上了大學後,小強儼然成了同學中間的一位富哥———
他自理能力差、出門就打車、穿衣講究品牌、食堂飯菜不可口就到大酒店豪飲大嚼;同學過生日,動輒奉上幾百元錢的賀禮;陪女友逛街從來都是一擲千金;每逢假期,呼朋引伴外出旅行,錢花光了,就伸手向父母要,把父母當成了『自動提款機』。
然而,去年年初,因經營不善,小強父母的生意跌入低谷,最後負債累累。家境的變故,絲毫沒有影響小強的生活習慣,他依舊揮霍,家裡不給錢就去借,最終竟欠下了同學近萬元的外債。當同學催債時,他只好逃課打工去賺錢……而這一切,他的父母一直被蒙在鼓裡。
今年1月,小強因6門功課不合格被學校勸退,令老師和同學無比惋惜。
這位輔導員說,每當期末發出退學通知,一些高校教務處長、學工辦主任的工作日就成了『家長接待日』。有的家長對自己放任孩子懊悔不迭;有的家長指責學校管束失當;更多的父母則苦苦請求『再給次機會』。
小強的母親,接到孩子被退學的通知,千裡迢迢趕到學校,一次又一次跪在輔導員的面前,苦苦請求『再給我兒一次機會吧』。這位輔導員一次次俯身扶起這位心如刀割的母親,卻又一次次『狠下心』說『不行』。他說,自己的心陪著孩子的母親同樣在流淚,但他很無奈,學校不能『網開一面』。
每年的9月,都會有一批少年纔俊頂著『天之驕子』的金字招牌,懷著無限向往邁進了大學殿堂。發生在3個大學生身上的真實故事,盡管是極少數的個案,但已經深深地刺痛了學生、家長以及老師的神經。
縱觀3名大學生的『落魄』經歷,我們清楚地發現,除了其個人的因素外,學校和家長同樣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大學相對寬松的教學環境,給了自制力差的學生放縱的機會。小文逃課近6個月,可老師竟然渾然不知。對此,校方解釋說,那一學期上的都是大課,幾個專業的幾百名學生在一起聽課,老師根本沒有更多的精力認識每一名學生,況且,每次點名時,總有人替小文喊『到』,使他輕松地混過了學校這一關。
3名大學生中,小張和小文的家都在偏遠地區,通訊與交通極為不便,打個電話要先打到村委會,再找人通知幾裡外的家人。同時,他們的父母都是整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終日為生計、為孩子的學費奔波,根本不了解城市和大學裡的生活,對於兒子的要求和編造的謊言幾乎沒有識別的能力。而小強的父母,因整日忙於生意同樣無暇顧及兒子在校的學習與生活情況,除了給錢,他們與兒子幾乎沒什麼溝通和交流……
凡此種種,最終在家長和學生之間上演了無法挽回的結局———父母在家苦盼兒子早日畢業成材,而兒子卻遭遇了學校退學的『極刑』,在為生計揮汗如雨……
一位大學輔導員說,大學生正處於斷乳期,在生理和心理層面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一旦處理欠妥,就會引起不可忽視的危機,為此,應建立學校與學生,學生與家長,家長與學校三方的信息溝通機制,一次家長會、一封信、一個電話,問題也許早就一覽無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