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
搜 索
解決我省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幾點建議
2006-02-06 15:08:47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案由: 解決我省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幾點建議

  提案人:民盟黑龍江省委員會

  提案內容:

  外出務工勞動力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優化配置,帶動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但也連帶產生新問題,留守兒童問題就是其中的一個。留守兒童即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留下的在農村接受義務教育的1-9年級在校生,他們的年齡分布在7—18歲之間。目前留守兒童佔適齡就學兒童數40%左右,而且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力度不斷加大,這個比例還會逐年上昇。

  留守兒童出現的主要問題:1、道德滑坡: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物質生活支持能力強,但兒童自律能力差,行為缺乏親情及時有力地規范,男孩講究吃喝、看碟上網,打架偷竊,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目前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佔的比例已高達20%)。女孩追求穿戴,生活散漫,內心渴求關愛,導致早戀、被誘奸、早孕,留守兒童道德普遍滑坡。2、學習偏差: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監護人文化素質普遍偏低,且有親情差距,對留守兒童學習管理介入困難,逃學、厭學、輟學時有發生,導致的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偏差。3、心理失衡:留守兒童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特別需要傾訴、關愛和指導,這種情緒長期積累得不到正常的疏導,他們或變得自私任性以自我為中心、或性格孤僻舉動反常,形成畸形心理後進行矯正型教育困難。4、安全隱患:留守兒童是弱勢群體,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更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侵害對象,病後無助、自殺、奸幼、早孕、拐騙賣淫等危害著他們,侵害後沒有親人傾訴,往往不易發現。

  問題形成原因:1、城鄉二元結構增大其教育成本和困難: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2、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農民外出打工第一考慮是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子女教育問題還沒有得到他們足夠的重視。3、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形成落差:家長或親友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不能在精神上、心理上、生理上充分給予他們支持關愛指導解答。4、從學校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基本沒有心理教師,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這些留守兒童急需的行為教育嚴重空缺。5、能夠給予這類群體以幫助的相關的非政府社會組織在我市太少。6、沒有列入工作考核內容。

  對策與建議:農村勞動力轉移還將不斷加大,留守兒童和流動子女教育問題將更加凸顯,必須從制度上整體地把它納入到我市社會經濟發展總目標中加以解決,纔能夠標本兼治。

  一、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政府加快改革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逐步實現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中心,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徹底打破維系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城鄉間的有序流動,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根本所在。

  二、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切實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與管理:農村中小學普遍寄宿條件很差,甚至很多沒有寄宿條件,這使得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功無法有效的發揮。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和各種文體投入,要盡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以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

  三、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兒童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的責任,對少年兒童發展提供有效幫助的機構卻太少,尤其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要實施轄區行政負責人對留守兒童管護責任制,列為對鄉村學校乾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可以考慮由基層學區和共青團牽頭,聯合婦聯、工會、村委會、學校,共同構建農村少年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這些社區機構可由離退休教師、青年志願者等人員構成。這對於保護農村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培育他們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綜合素質,溝通學校與家庭都會產生有利的影響。

  四、在學校教育中增設相關課程,加強精神、心理、生理、行為方面的指導教育:學校要開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心理課程,引導兒童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教育主管部門要盡快為農村學校配齊心理教師,加強心理行為教育課程,讓他們和其他任課教師共同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幫助兒童健康、和諧發展。

  五、加強社會組織的建設,加深社會力量幫助和參與程度:非政府社會組織是世界發達國家普遍具有的幫助機構,其中幫助兒童是重要的內容,在我市這類組織太少。政府部門應鼓勵個人創建並充分發揮NGO組織的作用,加強協作,在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的同時,對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也進行引導和教育,強化農民工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及其重要性,讓農民工家長學會與孩子溝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楊帆
相關新聞